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2023/12/16-17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徐醫師有受邀擔任髖關節到膝關節神經系統的講師喔😍😍😍 
講解的內容是外側骨皮神經、閉孔神經、隱神經、股神經、坐骨神經、後側股皮神經。
這些內容在徐醫師的文章也有說明疾病的症狀、治療的方式喔💪💪💪

有這些神經症狀的病人都能夠來找徐醫師處理喔💪💪💪












門診時段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令人困惑的膝蓋後內側疼痛

作者: 徐幼鈞

膝蓋內側疼痛是很常見的膝蓋疼痛位置,可能是膝關節退化、內側副韌帶拉傷、內側半月板破裂等原因。倘若疼痛位置發生在偏後內側,有時候合併大腿後側緊繃,則需要考慮半膜肌肌腱附著點病變。

案例分享

胡女士需要照顧孫子,平日需要時常蹲跪和坐姿起身來哄抱小孩。近日胡女士覺得膝蓋內側疼痛,她使用熱敷、按摩、口服止痛藥,皆無法改善疼痛,遂來門診求治。醫師觸診顯示內側和內後側皆有疼痛,膝外翻測試並無異常,疼痛集中在半膜肌肌腱附著點 (圖1),近端的半膜肌肌肉也有明顯激痛點。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半膜肌肌腱撕裂傷和內後側半月板撕裂傷,與醫師討論後,在此急性期先給予貼紮治療,用抑制肌肉過度緊繃的方式來減少疼痛(圖2)。接著以震波治療來減少半膜肌肌腱的腫脹,與近端的肌肉放鬆。最後並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治療肌腱附著點與裂傷的半月板,她的症狀遂漸次得到消弭。


在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肌群中,半膜肌與半腱肌起始於坐骨粗隆,向遠端延伸到膝蓋的後內側,並終止於脛骨。由於跨越了膝髖兩關節,與髖關節伸展和膝關節彎曲動作都有關係。故日常生活的坐姿起立、蹲下站起、翹腳動作都會牽拉連動,以半膜肌肌腱最容易因運動傷害或退化而產生疼痛。半膜肌肌腱附著點病變常見好發的族群是勞力工作者、家庭主婦、保母等膝蓋時常彎曲伸直的族群。也容易發生在久坐族,因半膜肌肌腱長時間處於短縮狀態,快速改變姿態時容易拉傷。

治療以半膜肌的放鬆伸展為主,配合熱療、電療、震波治療,若有明顯半膜肌肌鍵撕裂傷,可以執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治療,直接修復。不論何種治療,接續配合徒手治療來進一步放鬆大腿後側肌群的過多的張力,並指導患者大腿後側肌群伸展,才能避免復發。

門診時段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退化性膝關節炎和隱神經壓迫的治療

 作者:徐幼鈞

郭先生是一名廚師,他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近來他發現雙側膝蓋腫脹、無法蹲下、且需要雙手支撐膝蓋方能站起,偶爾右膝蓋內側有麻痛感往腳踝延伸。醫師先把膝關節的積水抽除,在合併口服止痛藥、物理治療和膝蓋玻尿酸注射後,腫脹有部分緩解。然而他仍會覺得大腿遠端內側存在疼痛與麻刺感,敲擊隱神經(圖1)所在位置會誘發症狀。



醫師用超音波檢查診斷出內側副韌帶撕裂傷、半月板破損、以及隱神經發炎與腫脹。給予增生治療、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注射治療於半月板,並合併隱神經解套術後,配合徒手治療和股四頭肌、膕旁肌強化訓練,郭先生覺得疼痛改善顯著,甚至可以安排以往喜愛的登山健行。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是很常見的診斷,病人可能會因為年紀、體重增加、外傷、肌腱韌帶損傷、血友病等因素,讓軟骨提早發生毀損。臨床常見表現是關節腫大變形、疼痛、活動時有喀拉聲、反覆關節積液、貝克氏囊腫生成、活動角度受限、膝蓋無法彎曲到底與上下樓梯困難。倘若伴隨大腿遠端內側反覆疼痛、麻刺感、感覺異常,甚至延伸到小腿,也需考慮鄰近的隱神經遭受夾擠而產生症狀。

有時候退化嚴重患者,在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雖然活動能力改善但仍存有延伸而下的異常刺麻感。醫師排除感染因素、周圍組織發炎、與腰椎神經壓迫的問題後,則應當考慮是否因不當施力而造成隱神經的壓迫。在避開手術位置的區域,適當予以隱神經解套治療,有機會讓症狀得以緩解。

不論是輕度或重度的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醫師皆強調股四頭肌、膕旁肌強化訓練。也可以合併震波治療放鬆緊繃的內收肌群,減少隱神經壓迫。對於懼怕注射治療的個案,於隱神經的位置給予高能量雷射治療也能有不錯成效。

門診時段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容易被混淆的手指問題

作者;徐幼鈞

許多患者遇到手指疼痛或角度受限,會直覺反應是否為板機指,它又被稱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若手指頻繁彎曲活動,比如勾提重物、猛打鍵盤、頻繁緊抓,容易使屈肌肌腱與掌指關節上固定肌腱與指骨的韌帶構造(學術名:滑車)產生過度摩擦與發炎,衍生疼痛、腫脹、狹窄和卡住的症狀。由於從彎曲到伸直的過程中有喀啦聲,需要兩段式伸直,發生類似扣板機的動作,稱之為「板機指」。

早期的治療可以電療、雷射與治療用超音波處理,輔以適當牽拉與按摩。進階的處置可以超音波導引下進行類固醇注射治療,亦可轉介安排微創手術。當疼痛與發炎減少後,應教導病患被動伸展姆指屈肌運動,減少過多捏、壓的動作,避免長時間使用鑷子或夾子,讓手指處於反覆彎曲伸展的時間縮小,減少板機指復發。

守門員拇指(gamekeeper thumb,又名滑雪者姆指)則是位於姆指的尺側副韌帶撕裂傷(圖1)。此乃因拇指的掌指關節過度外展、伸展而受傷,可能出現於滑雪場滑倒、球類運動撞擊或救球時撞擊。受傷當下姆指會有疼痛腫脹、瘀青,彎曲掌指關節疼痛,按壓於大拇指尺側疼痛感最強烈,且有抓握無力的現象。



有時於X光下可發現扯離性骨折,一般建議先給予手指手腕護具固定後,亦可採肌能系貼紮散腫和固定。若於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下,發生副韌帶拉傷而無裂傷,高能量雷射治療有助於減少腫脹發炎。若已部分撕裂傷,建議以超音波導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促進韌帶修復,減少掌指關節不穩定

若很嚴重的發生尺側副韌帶全部斷裂、往指尖回縮,容易導致內收姆指肌腱腱模嵌在掌指關節和尺側副韌帶之間,會抑制尺側副韌帶的自我修復。此時掌指關節非常不穩定,容易引發後續的掌指關節炎,故建議進行手術修補韌帶。

延伸閱讀;板機指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拔完牙臉頰還痛! 別把三叉神經痛錯當牙痛

 作者;徐幼鈞
臉部的疼痛很特殊,如刀割、電擊、灼熱感,可能每天發作數次甚或百餘次。有時會伴隨臉部發紅、皮膚微熱感,讓病患洗臉、刷牙、吃飯、講話,甚至不小心臉部吹到風都會誘發疼痛,讓病患痛苦不堪。這些病人通常沒有臉部肌肉無力的表現,顏面神經正常,就需要當心是否三叉神經受損。

黃奶奶最近發現左臉頰疼痛、發紅、腫脹感,甚至隱約有癢癢的感覺,洗臉、吹風就會感到臉頰疼痛,黃奶奶以為是皮膚過敏,擦了藥膏後並無緩解,逐漸吃飯、說話都會疼痛,輾轉來到復健科求治。黃奶奶臉部的疼痛範圍是下眼皮、臉頰、上嘴唇,判斷是三叉神經的上顎支發炎(圖1),經討論後,醫師執行超音波導引三叉神經節和下顎支阻斷術數次後,黃奶奶終於可以正常洗臉、吃飯了。



臉部的動作表情是由顏面神經所支配的,而臉部的感覺是由三叉神經支配。三叉神經痛常發生於40歲以上,以單側疼痛為主,侵犯的神經分支以上顎支、下顎支最常見,故常常被誤以為是蛀牙,而發生病患被拔了多顆牙齒後,仍然臉頰痛的狀況。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在發作前是沒有預期的,感覺是刀割、電擊、灼熱感,病人同時會有皮膚發熱發紅、唾液增多、流鼻涕的症狀,常常有痛覺敏感,輕觸、吹風就會誘發劇烈疼痛,讓人苦不堪言。三叉神經痛與牙痛區分如下:
1. 消炎止痛藥效果不佳
2. 疼痛與臉部動作有關
3. 合併皮膚變化
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區別三叉神經痛和牙痛。

第一線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輔以熱敷、電療、按摩,若效果不彰,考慮超音波導引三叉神經節和上顎支、下顎支阻斷術,以減緩疼痛。若神經阻斷術的效果不彰,則需要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檢查是否因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或是顱內腫瘤壓迫而引起次發性的三叉神經痛,並轉診神經外科,進行手術評估。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陰部神經疼痛 粉領族的難以啟齒的病痛

 作者;徐幼鈞

陳小姐有瑜珈運動的習慣,有一次拉傷臀部肌肉後,便覺得右側臀部隱隱作痛,雖嘗試放鬆肌肉與拉筋,卻只能部分緩解疼痛。在辦公室久坐時,甚至會覺得外陰部與肛門周遭會有麻、脹、疼痛的異常感覺。經婦產科醫師檢查排除感染、疱診或其他因素異常後,陳小姐便來復健科求診。

復健科醫師理學檢查發現右側臀中肌與梨狀肌等肌肉並無壓痛,亦無坐骨神經痛的表現。於坐骨棘的內側上方位置有壓痛,且觸診時有時也會觸發外陰部的轉移痛。在結合病患的症狀與檢查結果,醫師選擇以超音波導引進行陰部神經注射(圖1),這種「難言之隱」終於得到解決。



對於屁股周遭的疼痛,需先排除掉廣為人知的梨狀肌症候群,腰椎神經根壓迫造成的屁股麻痛,以及坐骨神經痛。倘若患者合併有臀部深處、會陰部、外陰部、肛門乃至外生殖器周遭有疼痛麻脹等異常感覺,甚至造成行房的不舒服,支配此些區域的陰部神經夾擠症就需要被考慮在內。原因可能是臀部撞擊、臀肌拉傷、久坐、臀肌緊繃或分娩壓迫導致,但也可能是骨盆腔內部存有病灶比如感染或腫瘤,都需要詳細鑑別。故一般仍然建議先尋求泌尿科或婦產科排除潛在問題。

保守治療的方式以臀肌放鬆運動為主,合併伸展深層臀肌,或使用按摩球直接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因為臀肌緊繃而壓迫神經,輔以核心肌群強化運動,並使用甜甜圈坐墊降低神經壓迫。物理治療儀器的使用上,深層熱療比如磁場與微波,合併適宜的電療可以緩解不適,也可以考慮使用高能量雷射予以治療。

若上述治療仍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葡萄糖水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進行超音波導引陰部神經解套術。亦可以考慮合併麻藥與類固醇來執行神經阻斷術,來改善症狀。注射後,核心肌群強化也很重要。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手腕疼痛治不好 可能是風濕免疫性疾病

 作者;徐幼鈞

手腕疼痛會影響許多日常生活。它疼痛的原因複雜,腱鞘炎、退化性關節炎、韌帶與軟骨的損傷等都會造成疼痛。如果腫痛問題反覆,且傳統治療甚至局部注射治療效果不彰,各種風濕免疫性的疾病就需要留心。聞名遐邇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年長女性,容易合併有手指關節炎、關節形變、尺側偏轉。藉由病史的確認、理學檢查、外觀診視、以及相關影像學、血清學的判斷,讓病患及早對症下藥,方能減少關節破壞的機會。

案例討論

曹阿姨的雙手腕中間反覆紅腫熱痛已半年,並合併尺側肌腱腫痛。雖然貼了藥膏,但在手腕彎曲或伸展時疼痛與角度受限日益明顯。近來有手指抓握力量降低、晨間僵硬的現象,看起來指頭胖呼呼的。就診時,復健科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腕關節有明顯滑膜增生(圖1)、發炎合併少許積液、骨頭與軟骨表面皆有侵蝕現象。安排轉診檢測的類風濕性因子為陽性反應,故確認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以超音波導引避開肌腱、神經等組織後,醫師將類固醇直接注射於病灶內(圖2),局部疼痛與腫脹遂快速得到改善。後續協助轉介風濕免疫科做進一步檢查與長期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和病程控制,曹阿姨終於能快意生活。


類風溼性與退化性關節炎可用晨間僵硬的時間長短、休息無法完全緩解疼痛、與活動量無直接相關來區辨。然而早期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於上述的表現並不明顯,要在X光上明顯看到破壞往往已經非常嚴重。醫師可利用高解析度超音波來檢查是否有關節積液、滑膜增生、發炎與組織侵蝕來幫助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

並能利用超音波進行治療前後的發炎程度的比較。在精準地注射類固醇後,一般可大幅度改善症狀與避免局部持續組織破壞,但根本上須要由風免科醫師來對症給藥,才能於源頭阻斷。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恥骨聯合關節疼痛的治療

 作者:徐幼鈞

骨盆是包覆內臟與生殖器官的骨性結構,由後側的薦椎、尾椎和兩側的髂骨與恥骨所共構組成。恥骨聯合關節就是由骨盆帶前側的兩塊恥骨相接,恥骨聯合關節活動度小,與後方的薦髂關節共同維持骨盆帶的穩定。若因為外力撞擊或是激烈運動導致損傷,病患會有恥骨疼痛(比基尼線下方)、抬腿疼痛、跨步困難和外陰部疼痛的現象。

而懷孕的媽媽,因為鬆弛素的分泌使骨盆帶的韌帶群變鬆,來幫助骨盆帶容納逐漸長大的胎兒,也幫助產婦順利將胎兒產出。然而,韌帶與關節的鬆弛,外加日益增重的寶寶所形成的壓力,反而會造成恥骨聯合關節的疼痛。若因生產使恥骨聯合處的韌帶拉傷,容易導致產後仍然有恥骨聯合區疼痛。

案例分享

吳小姐是新手媽媽,自從懷孕8個月開始發覺恥骨區隱隱作痛,使用托腹帶合併骨盆帶可以稍微緩解疼痛,順利自然產後休養2個月,吳小姐發現恥骨區疼痛仍然存在,前抬腿、側抬腿、快走,甚至跨步上床都會疼痛。雖經口服消炎止痛藥與按摩,仍效果有限,經婦產科轉介後,輾轉前來復健科求治。

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掃描發現恥骨韌帶腫脹,內部有撕裂傷合併鈣化沉積,而腹直肌與內收肌群肌鍵位於恥骨的接點則無撕裂傷。處理的方式建議以薦椎骨盆帶穩定骨盆,局部給予熱敷、雷射治療,並轉介給物理治療師,採取漸進式強化核心肌群、骨盆底肌、下背部肌鍛鍊,同時加入凱格爾運動、拱橋運動,減少劈腿等內收肌群過度拉扯的動作。

醫師建議彼拉提斯姿態矯正,可以強化核心肌群,有利於產後雕塑身形。若效果不彰,可以使用高能量雷射、震波治療,或是超音波定位下給予高濃度葡萄糖與PRP等治療(圖1),進一步止痛與刺激修復。若僅是單純的軟組織發炎,適度的類固醇注射也是治療的選擇。


門診時段


徐幼鈞醫師2023年10月份門診時段

順新復健科在雙十節有上班喔!
有需要的民眾可以來找醫師看診喔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不可輕忽,旋轉袖肌群的傷害

 作者:徐幼鈞

肩膀疼痛的原因有眾多,可能是肌腱炎、肌腱撕裂傷、五十肩、頸椎神經根壓迫或肌筋膜疼痛症,甚至可以一起發作。倘若疼痛與肩膀關節活動相關,局部有明顯壓痛點,或者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臨床診斷上會著重肩膀本身的問題。旋轉袖肌群包括了四條主要肌肉,在容易受傷的順序排列下,分別是嵴上肌、肩胛下肌、嵴下肌、小圓肌。這些肌肉外加二頭肌與三角肌,共同分攤了肩膀最主要的活動範圍。

常見的例子比如搭公車或捷運遇到急煞後,拉住扣環的肩膀開始出現劇痛,甚至有患者描述無法刷牙、晾衣、穿衣和搬東西。於復健科進行理學檢查時,常會發現疼痛弧測驗(painful arc test)和Hawkin測驗陽性,在肌腱的接點會有明顯壓痛(圖一)。


嵴上肌破裂在勞力工作者、反覆需要抬手高舉過肩和球類運動容易發生,也常常發生於年長者。跌倒而側面肩膀撞擊與搬拖機車後受傷的個案也時有所見。

如果超音波檢查發現肌腱有部分撕裂傷,可執行數次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或羊膜萃取物的治療,於附近肌肉與軟組織以高濃度葡萄糖水進行周全性的注射。之後應當配合徒手治療與運動訓練,調整圓肩等姿勢問題,增加胸大肌與胸小肌的伸展放鬆(圖二)。


也可以強化前鋸肌和菱形肌,方法是手臂伸直頂著一個小球碰觸牆壁,手掌上下位移、順時針或逆時針畫圓形或畫正方形。配合多方面的介入治療,將有機會大幅改善疼痛,並阻止功能受損。

對於大範圍撕裂傷乃至完全斷裂者,則建議進行手術重建,並且術後應當安排相關徒手與復健,以避免次發性的組織沾黏與五十肩併發。除非患者年紀過大,不然旋轉袖肌群的傷害都需及早治療,以免衍生出關節退化。若手術後的個案,日後再次出現劇痛或二次受傷,應盡速就醫檢查,以排除再次斷裂的可能性。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又稱為shin splint (夾脛症),症狀是小腿骨內側、下三分之一的位置疼痛(圖1),尤其在長期跑步訓練的人身上發生,讓病患無法繼續跑步,輕則影響訓練的進程,嚴重的話則連走路也會痛,甚至有疲勞性骨折的產生。



陳小弟是田徑運動員,最近正密集訓練。他發現在剛開始跑步時雙側下段小腿內側會疼痛,熱身慢跑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所以他不以為意繼續加強衝刺訓練。漸漸地即使慢跑和走路也會隱隱作痛,遂來復健科門診求治。影像學檢查發現無脛骨骨裂,只有些微骨膜發炎,醫師建議陳小弟訓練減量,下肢相對休息,配合多種儀器治療與筋膜放鬆方法,陳小弟疼痛逐漸改善。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跑步訓練量短期增加、小腿肌肉太緊繃、扁平足、下肢過於內旋、鞋底磨損過度。它可分成四個等級,第一級是只有壓痛感,第二級是跑步會痛,第三級是不動也痛,第四級是壓迫性骨折。

治療的重點是休息,避免下肢衝擊性的運動,合併口服與局部消炎止痛藥使用和小腿肌肉的放鬆。可以用熱敷、電療、高能量雷射等儀器減少骨膜發炎,改善疼痛。若有扁平足,則建議要穿戴量身訂做的鞋墊,減少脛骨過度內旋,同時要加強髖部外轉、外展肌群的訓練。鞋底也要定期查看,若有過度磨損則要及時更換。休息後,建議2週以上無疼痛再發,病患再返回運動場,且運動強度以相對輕度開始練習。

臨床可以併用X光與超音波檢查,先排除局部的肌腱炎,查看是否有脛骨骨裂、骨膜破裂、水腫與發炎。若已發現骨裂則可轉診骨科安排核磁共振檢查,評估水腫、骨裂的程度。治療上仍以休息、不負重為主,非常嚴重的個案才需要考慮手術介入。倘若已出現難癒合性的骨折,則應當考慮予以震波治療,加速骨痂的生成。

 

門診時段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脛神經夾擠症 造成內側足跟麻痛

作者:徐幼鈞

脛神經最常見的壓迫部位在於內踝後側、屈肌支持帶下方,稱之為「跗骨隧道」的結構。脛神經夾擠可能因外在因素如直接撞擊、踝關節扭傷、過度足外翻、扁平足而產生,也可能是內在因素如屈肌肌腱炎、腱鞘囊腫、血管瘤、骨關節炎等而誘發。需要臨床醫師藉由理學檢查、X光、高解析度超音波來鑑別診斷。

案例討論

王先生近日發覺右足跟和足底疼痛,走路與久站的時候特別明顯且有麻刺感。到夜市買鞋墊來使用後沒能明顯改善,又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在不勝其擾下遂來復健科門診求治。理學檢查發現跟骨外翻,以手壓迫跗骨隧道會誘發麻痛的感覺。

超音波檢查發現足底筋膜完好但是脛神經腫脹,經討論後,建議王先生穿戴量身訂做鞋墊調整跟骨外翻來減少跗骨隧道壓力,並給予超音波導引脛神經解套治療,王先生的足跟疼痛逐漸減輕(圖1)。



跗骨隧道症候群常見的表現是足底、足跟麻痛,站立和行走會使疼痛加劇,需要與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足底筋膜炎、坐骨神經痛等做鑑別診斷。神經肌肉電學檢查可以幫助區分周邊神經病變和坐骨神經病變,而軟組織超音波可以鑑別是否合併足底筋膜炎。

若是發覺有腱鞘囊腫、血管瘤壓迫脛神經導致跗骨隧道症候群,必要時要轉介外科評估手術減壓。對於跟骨外翻或扁平足引起的跗骨隧道症候群,需要請治療師評估並量身訂做鞋墊,減少跗骨隧道過度伸張與壓力。

針對脛神經麻痛的治療,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解套術,針對脛神經或其分支如內側足底神經、外側足底神經、內側跟骨分支來個別治療(圖2)。不論是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或增生治療,目的都是要減少壓迫、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從而避免足底肌肉因脛神經損傷而萎縮無力,甚至改變足底壓力分佈而延伸出前足疼痛。



門診時段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徐幼鈞醫師2023年08月份門診時段

 徐醫師八月份減少週二早診,改 趙冠博醫師看診

增加週五晚診,請大家多加利用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發展遲緩早期療育 減少學習障礙

 作者:徐幼鈞

身為新手爸媽,除了照顧小朋友的食衣住之外,也要觀察小朋友的發育成長相對同年齡有無發展遲緩的現象,若有遲緩,則需要醫師評估,及早接受早期療育。

發展遲緩是指未滿6歲的小朋友,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理解和溝通、社會心理發展或生活自理等領域有一種或多種相對同齡孩童落後的現象。若不能及早發現,小朋友可能會有學習障礙、身心障礙,造成未來的家庭與社會負擔。

早期療育的目的,是提供未滿6歲發展遲緩、身心障礙的孩子與其家庭,整合性的評估與療育服務。想快速判斷的家長,可以利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兒童發展圖示,協助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疑似動作或語言遲緩,若發現任一領域明顯落後,應盡速找復健科醫師評估。

發展遲緩的原因大多是不明的,只有20%與染色體、基因、環境有關,包含染色體基因缺失、內分泌異常、腦損傷、缺乏環境刺激、遭受虐待等。早期療育的治療內容,針對每個小朋友的狀況量身訂做,適度地進行物理、職能、語言或心理治療。

早期療育的步驟如圖1,從家長、幼兒園老師、專業人員「發現」疑似遲緩,接下來「通報」轉介到轉介中心,或個案管理中心,接著再「轉介」到醫院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聯合評估。不同職類有不同象限的評估,物理治療評估大肌肉動作、平衡協調,職能治療評估認知理解、專注力、感覺統合,語言治療評估語言溝通理解、構音,心理治療評估人際互動、情緒、與外界互動,社工師了解家庭結構、經濟狀況、照護人力等,也會由兒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和其他專科聯合門診,並解釋報告。



最後,評估後確實有遲緩、臨界遲緩的小朋友,會在醫院或診所進行治療。早期療育的介入能夠幫助小朋友盡早追上同年齡的小朋友,減少日後學習障礙的可能性!

門診時段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應當早期治療的上下肢周邊淋巴水腫

 作者:徐幼鈞
人體的循環系統除了動脈、靜脈、微血管所組成的血液循環系統之外,還有淋巴管、淋巴液和淋巴結所組成的淋巴系統。後者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免疫物質,若淋巴循環因為手術、癌症、發炎或外傷,導致回流受阻,大量的淋巴液會逸散在一般的組織間,容易產生肢體水腫、皮膚炎、皮膚硬化和筋膜沾黏。

以習太太為例,因為右側乳房手術與淋巴廓清術造成右手臂浮腫、關節活動受限。在排除靜脈血栓和癌症復發後,轉介到復健科處理右手臂淋巴水腫的問題。患者執行去腫脹淋巴療法,採用震波治療並搭配主動關節活動、徒手淋巴引流手法,協助病人自我操作與常規壓力衣物的使用,增加組織壓力以促進回流,最後輔以肌能系貼紮治療(圖1),方能使症狀控制穩定。



面對單側上下肢腫脹的病患,上肢要先考量是否是癌症(尤其是乳癌)、淋巴廓清術後的表現,而下肢要思考有無靜脈血栓、腹腔骨盆腔腫瘤和淋巴廓清術後的回流問題。有疑慮的病患應先安排血管超音波以排除栓塞,雙側皆有者則須檢查心臟與腎臟功能。當確認無血栓、無殘留腫瘤,或已接受手術且病況穩定,則運動指導、肢體皮膚的照護和淋巴回流的手法就能開始介入!

淋巴系統遭受破壞的患側,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1. 避免過度熱敷、蒸氣浴而使血管擴張。
2. 每日檢查患肢,使用無刺激性的保溼乳液,減少皮膚產生細小傷口,以免感染。
3. 不配戴太緊的飾品,如戒指、手錶,以免阻礙淋巴回流。
4. 避免抽血、針灸、與不必要的注射治療。

由於肌肉收縮可以輔助淋巴回流,所以規則的運動很重要。下肢運動可以蹠屈背屈足踝,上肢運動則是利用由遠端至近端的主動式關節運動來增加回流。若治療過程發現「急性」淋巴腫脹,要回診找腫瘤科,以排除癌症復發。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淺談頸椎神經壓迫與治療

作者:徐幼鈞

鄧先生數年前有頸部痠痛與左手麻痛的現象,已嘗試復健運動、徒手治療與頸椎牽引,雖有改善但只要低頭工作一陣子就容易再度誘發。經頸椎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頸椎第五六節有椎間盤突出並壓迫左側第五神經根。雖然有醫師建議可以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但他實在感到惶恐。最後鄧先生選擇先以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方式,治療腫脹的頸椎第五節神經根,同時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突出的椎間盤(圖1),症狀得到良好的緩解。



臨床上,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頸椎神經根壓迫非常常見,病患可能有脖子疼痛、轉頭困難、單手或雙手麻痛悶脹,也常會有電流流竄的不適感。適度的熱療、電療與牽引有機會減少椎間盤和骨刺的壓迫,在診斷正確下其實是相當有效的治療選擇。如果是肌肉過度緊繃與嚴重的肌筋膜疼痛症,乾針治療與增生治療的效果也相當優異。

針對神經根與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以高解析度超音波進行導引能大幅度提高注射安全性與精準度,再搭配適當的藥劑選擇,比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或羊膜萃取物,可以作為手術前最後的保守療法。倘若上肢肌肉有明顯無力與萎縮現象,需明確考慮手術治療以及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偶爾會遇到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後效果不如預期,或者數年後因手術部位的上下節神經也出現壓迫症狀。由於此時傳統儀器治療被視為禁忌症,而周邊的組織沾黏與疤痕增生則會使得體表定位注射的方式變的危險與困難,所以超音波或放射線定位下的神經阻斷術或解套術,在審慎的消毒與定位下會更為重要。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應該及早注意姿勢與調整習慣,減少長期不良姿勢導致肌肉緊繃而壓迫神經。無論增生治療、神經解套術、椎間盤注射後,皆需要後續的徒手運動治療介入,方能減少復發。

自由時報醫療版文章連結:頸椎神經壓迫麻痛 超音波導引注射緩解

門診時段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2023/05/6-7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這次徐醫師擔任髖關節肌肉骨骼系統的講師,
講解內容是前側髖關節、彈響髖、大轉子疼痛與肌腱病變、臀部肌肉、膕旁肌肌腱,
在教學的同時,徐醫師也學到很多😁😁😁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運動殺手 前十字韌帶撕裂傷

作者;徐幼鈞

膝蓋是最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關節之一,舉凡韌帶撕裂傷、肌腱受傷、膝關節炎或滑囊炎,都可以造成活動受限,其中以前、後十字韌帶最為大眾熟知。前十字韌帶撕裂傷相對於後十字韌帶不易自己修復,容易合併內側副韌帶和內側半月板破裂,造成關節不穩定與後續早期退化,嚴重程度比較高,故急性期常需要考慮安排手術治療。

案例討論

王先生熱愛籃球運動,某次灌籃後,在彎曲角度不足的狀況下,左側膝蓋伸直著地。瞬間有聽到疑似裂傷的聲響,膝蓋瞬間無力,不太能起身走路,膝蓋腫脹疼痛。返家後他先冰敷、抬高與護膝固定數天,局部藥布貼敷消腫。然而左膝仍不穩定感,於上下樓梯時會酸軟疼痛,遂來復健科求治。

X光檢查確定沒有骨折後,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膝蓋內有大量血水,前十字韌帶腫脹(圖1),合併內側半月板破裂。經討論後,先將血水抽除,再以予自體血小板血漿治療十字韌帶數次,並輔以漸進性運動指導,強化膝關節平衡感與本體感覺的訓練,左膝的不穩定感與疼痛才逐漸減輕。



前十字韌帶是膝關節內部連接股骨和脛骨的韌帶,主要減少膝蓋彎曲伸直時的脛骨過度前移。受傷常見的原因是不當地跳躍合併扭轉,落地時膝蓋彎曲角度不足,導致過度拉扯前十字韌帶。在籃球、美式足球、與田徑的跨欄運動尤為常見。

急性期應使用護膝固定、冰敷,待腫脹減少且可以勉強行走後,病患會發現膝蓋不穩定,反覆關節積水、上下樓梯時疼痛不適,放任不理的話,長期較容易罹患早發退化性關節炎。前十字韌帶的治療會根據撕裂傷的嚴重度而不同,輕度扭傷可使用深層熱療、電療,並配合運動訓練;部分撕裂傷可考慮自體血小板血漿或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若是全部斷裂,且合併有半月板損傷,則需積極評估是否手術重建。

自由時報醫療版文章連結:運動殺手 前十字韌帶撕裂傷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頻繁練跑膝蓋痛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惹禍

作者:徐幼鈞

張先生是業餘馬拉松愛好者,一年至少參加兩次半馬,為了能調整好呼吸與配速,需要頻繁的練跑。某次長距離訓練後,他感到右外側膝蓋疼痛。他先嘗試各種酸痛貼布與口服止痛藥,額外輔以拉筋和按摩,然而成效仍然有限。

於復健科就診時,經超音波掃描發現髂脛束於股骨外上髁處有明顯發炎腫脹,於動態掃描下執行膝蓋彎曲與伸展動作時,有明顯彈響滑脫與疼痛感再現,故診斷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經討論後,以超音波導引進行增生治療與震波治療,輔以髂脛束伸展訓練與貼紮術治療(圖1左),張先生最終得以順利完成比賽。


髂脛束是大腿外側的一大片筋膜,由臀大肌和擴筋膜張肌的筋膜交匯成束(圖1右),最後連接到膝關節外側,與髖關節、膝關節的穩定度相關。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相當常見於反覆彎曲膝蓋的運動,例如騎腳踏車、馬拉松、爬山,容易讓髂脛束反覆在膝蓋外側摩擦而發炎。反覆深蹲訓練,但臀大肌、臀中肌無力,造成膝蓋內轉,也容易出現此一問題。

針對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治療,可考慮熱療、電療、雷射等儀器治療,而髂脛束伸展和臀大肌、臀中肌的強化訓練卻更為重要。倘若效果不彰,可考慮局部增生治療處理疼痛,並轉介物理治療師訓練臀部和核心肌群。跑步前的準備也很重要,要選擇平坦、有緩衝的路面,如操場的PU跑道,但可更換不同但安全的路線跑步。鞋底需要定期檢查,若磨損明顯,則需更換以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

居家的運動練可以採取如下方式:

1. 側抬腿:側躺,兩腳伸直,位在上方的腳上抬來訓練臀中肌。

2. 側棒式(圖2):右側躺,右肘屈曲90度。雙腳打直後,側腹離地,右肩和右肘維持於同一鉛直線上。換邊後執行同樣訓練。此動作可同時訓練肩胛骨穩定、側腹肌與臀中肌。


門診時段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徐幼鈞醫師2023年04月份門診時段

這是徐醫師4月份的門診時段
需要找徐醫師治療的民眾,再煩請注意時間💪💪💪

4月的周六診有1, 20, 29日喔,4月3日有上班,
4月4日和4月5日休息
請民眾多加利用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復健科超音波檢查_滑冰速手 宋青陽

這次徐幼鈞醫師來為我們訪問到滑冰運動選手 宋青陽 
除了介紹滑冰選手的訓練重點,還有常見的滑冰運動傷害,
徐醫師有說明急性期的處理,
此外,徐醫師利用豐富的超音波臨床經驗,
藉由圖像判讀更有效率的幫助到運動選手。

可以評估運動傷害的嚴重度,何時需要轉介外科,
如何進行增生修復治療,
還有徒手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震波治療、彼拉提斯訓練,
都能夠幫助選手及早返回賽場。



早期矯治追得上,淺談小兒低張力

作者:徐幼鈞

小朋友在學走路的過程難免跌跌撞撞,從扶著走到放手走路、小跑步和上下樓梯,都需要大人一步步引導,逐步訓練小朋友的靜態平衡、手腳協調、動態平衡,減少學步過程跌倒。然而有一群小朋友外觀雖然正常,無其他先天性疾病,但走路容易跌倒,不能走太久的路,總是覺得腳很累,坐在椅子上也喜歡托腮,一副懶洋洋的樣子,這些狀況都需要懷疑是否是肌肉張力低下的表現。


案例討論

例如三歲半的方小妹,已會扶著把手上下樓梯,也會跑步和踢球,但相對其他小朋友容易摔倒,一天至少有3-5次。跑步的姿勢比較怪,動作的協調能力不佳。在諮詢過小兒科醫師後,為了及早矯治動作發展遲緩的狀況,遂予以轉介。

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發現,妹妹的肘、膝和髖關節過度伸展,肌肉張力偏低,單腳站立平衡感差。在安排小兒物理治療,加強靜動態平衡與大肌群訓練後,跌倒的狀況明顯減少。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放鬆時被動伸展的阻力。造成肌肉張力低的原因有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肌肉病變、周邊神經病變,或先天遺傳。嚴重肌肉張力低會影響坐立、翻身、站立的發展,倘若伴有呼吸、吞嚥困難者,皆須轉診醫院檢查腦部與肌肉神經疾患。

若肌肉張力低下只影響大動作協調與平衡,造成上述案例的狀況,無其他合併疾病,積極的物理治療介入,通常可以讓小朋友很快追上同伴,減少摔傷跌倒,也能避免W型坐姿和功能性扁平足的發生。最後要強調的是,父母應共同強化居家的活動練習,比如

1. 烏龜趴(圖1):小朋友手腳張開撐在地墊上,增加軀幹和四肢的力量。進階可以融入「烏龜烏龜翹」的遊戲,讓小朋友一次舉起單手或單腳,增加難度。


2. 蜘蛛爬(圖2):在烏龜趴的姿勢下,往側爬、前後爬,來鍛鍊四肢協調性。


門診時段


惱人的頸因性疼痛

作者:徐幼鈞

頭痛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是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鞭甩症候群,或是頸因性疼痛。頸因性疼痛來源多是頸部小面關節退化、枕下肌群緊繃、枕大神經夾擠症,造成病人頸部轉動角度受限、疼痛或後腦杓悶痛等現象,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案例分享

高老太太最近感到右後頸部疼痛合併右轉困難,右耳後方悶痛且會蔓延到後腦勺處,時不時有頭暈的感覺。她雖然已開始進行頸部熱療、電療與牽引,但好似沒有對到症頭。在評估過X光後,醫師在超音波輔助下發現右側第3-6節之間的小面關節有明顯骨刺和局部壓痛,枕大神經有腫脹。

在施予高濃度葡萄糖水增生療法於小面關節處(圖1),以及枕大神經解套術後(圖2),頸部活動角度與頭痛的問題達到改善。





一般來說,醫師需要先排除比較嚴重的腦神經血管問題,或偏頭痛、緊張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需要特殊藥物處理的狀況後,才會考慮是否是頸因性疼痛。小面關節退化與骨刺增生可造成關節本身疼痛與支配的神經發炎,造成轉動不適。若合併有後腦杓疼痛,則需要評估是否有後頸部肌肉過度緊繃,進而壓迫行走於腱膜的枕大神經。

枕大神經壓迫很常出現於頭下斜肌與頭半棘肌之間。若疼痛區域偏向耳朵後方,則須評估耳大神經。若有前額痛和眼眶腫脹,則需檢查第二三節頸神經,因為此區頸神經與三叉神經有連結,容易有眼窩疼痛的感受。在高解析度超音波的幫助之下,可更精確診斷頸部小面關節病變、枕大神經夾擠症,並評估是否給予注射治療,以改善上述症狀。

頸因性疼痛的治療除根據病變部位給予不同的注射治療外,須搭配肩頸、上背部的姿勢調整,練習貼牆收下巴運動放鬆上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輔以聳肩、夾肩胛骨的運動練習,並漸進加入下斜方肌強化運動,方能長久減少疼痛復發。


門診時段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徐幼鈞醫師2023年02月份門診時段

 這是徐醫師2月份的門診時段
需要找徐醫師治療的民眾,再煩請注意時間💪💪💪

2月的周六診有4, 25日喔,
請民眾多加利用



以下是順新復健科診所的門診時段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CIPS考過了!!!

CIPS考過了!!!
感謝所有幫助我的同伴和讓我們無限問問題的老師們!
感謝張凱閔學長和林至芃學長幫我寫推薦信👍
最感謝的是我的先生督促我念書💋💋💋,還有我的婆婆幫忙照顧小孩👩‍🍼

接下來,我會持續學習,更加精進疼痛治療,
希望更能幫助病人改善疼痛,
增加生活品質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盤腿下蹲都會痛-淺談髖關節唇損傷

作者:徐幼鈞

鼠蹊部疼痛的原因眾多,比如大腿內收肌拉傷、閉孔神經壓迫,或是腰椎或髖關節的病灶。若盤腿與下蹲疼痛明顯,須檢查髖關節是否退化或關節唇破裂,以免衍生出股骨頭塌陷或壞死等嚴重狀況。

陳先生右側髖關節疼痛多年,走長路後容易鼠蹊部疼痛、軟腳與無法抬腳跨大步。近期亦發現髖關節角度變小,無法盤腿和順利蹲下。X光可見髖關節的股骨頭和髖臼狹窄(圖1),超音波檢查發現關節有積水、且關節唇有破裂。


雖股骨頭目前尚無壞死與塌陷變形,但為避免後續問題,他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與玻尿酸等治療關節唇和關節腔數次後(圖2),症狀遂明顯改善。


髖關節退化雖比膝關節少見,但疼痛範圍較大,遍布於鼠蹊部內側、臀部外側,甚至可延伸到內側膝蓋。典型症狀是髖屈曲合併內、外旋動作時會誘發疼痛,外轉角度受限、跛行,也易合併肌腱或關節唇損傷。影像檢查以X光為主,輔以超音波檢查是否合併關節唇或肌腱受損。

除跨欄田徑、高爾夫球揮桿等動作可能傷及軟骨外,長時間盤腿與蛙式游泳也是潛在的因素。若過早發生髖關節退化,須排除外傷、長期類固醇使用、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酗酒所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因素。

早期的病灶可以給予微波、電療等復健儀器治療,或以PRP、羊膜萃取物、玻尿酸與高濃度葡萄糖水進行注射治療。患者應強化臀部外展肌和臀大肌,放鬆內收肌與屈肌群,同時減少坐矮凳、翹腳,以減少疼痛復發。小嬰兒應避免包裹而抱著,而要張腿而抱(圖3),方能降低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比例。


若股骨頭已塌陷或明顯缺血性壞死,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術後需要加強髖屈肌的伸展,減少擺位性的髖屈曲外展攣縮,降低術後髖關節後脫位的機會。

自由時報文章連結:髖關節唇損傷 盤腿下蹲都會痛

門診時段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膝蓋喀喀響,痠軟跑不動: 髕骨股骨症候群

作者:徐幼鈞

髕骨位在膝蓋最表淺位置,呈現一個圓潤倒三角的結構,以韌帶穩定鎖在鼓鼓的髕骨溝內。在膝蓋彎曲伸展時,會因股四頭肌與髕骨肌腱的拉力而上下滑移。倘若因周圍的肌力不平均、外側筋膜張力過大、內八或扁平足等,導致髕骨位移而無法平順地活動,容易與外側股骨髁的軟骨相互摩擦(圖1),會產生膝蓋前側與髕骨周圍疼痛,此即是髕骨股骨症候群,又稱為髕骨軟化症。


案例討論

李先生近幾個月左膝前側緊繃,無法順利蹲下站起,沿著髕骨周圍尤其疼痛,但表面卻找不到明顯壓痛點,雖經局部按摩熱敷而無明顯進展。於門診理學檢查中發現,關節彎曲與伸展的角度受限,髕骨外翻(圖2左)且髂脛束緊繃。超音波檢查與外院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內側皺褶組織肥厚發炎,併有髕骨下軟骨磨損。先經玻尿酸與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於軟骨交界處(圖2右),輔以數次震波與徒手治療髂脛束與附近肌腱筋膜失衡的問題,疼痛遂逐漸改善。


此症狀出現的原因可以是短時間反覆彎曲膝蓋、訓練量增加(包括時間、強度或頻率),乃至長期肌力不平均、髂脛束過緊、臀外展肌無力和股內收肌無力等問題。這些狀況都需要臨床醫師評估檢查,而治療的方式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減輕體重、減少膝蓋過度彎曲的動作,避免髕骨與股骨之間的摩擦與壓力過大,緩和短時間內的發炎。

對於緊繃的髂脛束與大腿外側的筋膜,伸展運動、深層肌肉按摩術、徒手治療、滾筒按摩、肌能系貼紮術治療、與震波治療皆能有效放鬆緊繃的張力,減少髕骨外拉的力道。同時要強化訓練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收肌的鍛鍊,可用坐立、直膝抬腿、夾球來訓練,才能根本地減少症狀。注射治療可以提供軟骨修復與潤滑的幫忙,但對於嚴重磨損的患者,將得考慮手術。

自由時報文章連結;膝蓋蹲站疼痛 髕骨軟化症作怪

門診時段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腳踝扭傷別輕忽_小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最近很常遇到腳踝扭傷的病人,徐醫師會利用超音波幫助找出韌帶撕裂傷,並判斷嚴重度,讓病患得到最適當的治療,本診所有高能量雷射、骨震波、增生療法、PRP、羊膜萃取物、徒手治療和彼拉提斯訓練,都能幫助病人,詳細請來順新復健科診所評估喔

作者:徐幼鈞

腳踝扭傷是很常見的運動傷害,它可以很輕微只有韌帶扭傷,或嚴重到發生韌帶撕裂傷合併關節血腫,造成日後踝關節不穩定,容易再次扭傷,運動表現下降,甚至引發次發性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案例分享


李先生半年前因踩空階梯而扭傷右腳踝,當下即予以冰敷休息,並合併短期針灸、消炎止痛藥物治療。雖然疼痛和腫脹有部分改善,但仍無法順利上下樓梯,遂前來就診。復健科醫師以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雖關節腔已無明顯積水,但前下脛腓韌帶與前距腓韌帶存有部分撕裂傷(圖一A),且有明顯軟骨磨損表現(圖一B)。




判斷是韌帶撕裂傷導致踝關節不穩定,引起反覆腫脹和疼痛,經建議下以復健並佐以增生治療,以改善穩定度與促進組織修復。

腳踝扭傷的急性期以少量冰敷、相對固定和保護為主。若有大量關節血水,可執行超音波導引抽吸,或輔以肌能系貼紮術來散腫和維持穩定度。待腫脹和疼痛下降後,要逐漸恢復踝關節活動度,從等長肌力訓練到等張肌力訓練,同時合併本體感覺回饋訓練,讓患側腳於支撐下做米字訓練(圖二),再階段式加入軟墊或閉眼,再依病人的需求給予個別化運動處方。




若病人在進入慢性期時,仍存有反腹腫脹和疼痛而造成行走困難,此時復健科醫師可於評估後給予超音波導引治療。先藉由病灶精準確認,再正確施打高濃度葡萄糖於撕裂處來刺激修復機制,有機會減輕疼痛和不穩定感,減少日後合併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若病患恐懼打針,且韌帶無大範圍撕裂傷,亦可考慮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也能有所進步。但所有腳踝扭傷的患者,都需要同時配合物理治療與強化腳踝的本體感覺和周圍的肌力,才能長久使用腳踝,達到生活不受限的目標!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