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徐幼鈞醫師2023年02月份門診時段

 這是徐醫師2月份的門診時段
需要找徐醫師治療的民眾,再煩請注意時間💪💪💪

2月的周六診有4, 25日喔,
請民眾多加利用



以下是順新復健科診所的門診時段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CIPS考過了!!!

CIPS考過了!!!
感謝所有幫助我的同伴和讓我們無限問問題的老師們!
感謝張凱閔學長和林至芃學長幫我寫推薦信👍
最感謝的是我的先生督促我念書💋💋💋,還有我的婆婆幫忙照顧小孩👩‍🍼

接下來,我會持續學習,更加精進疼痛治療,
希望更能幫助病人改善疼痛,
增加生活品質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盤腿下蹲都會痛-淺談髖關節唇損傷

作者:徐幼鈞

鼠蹊部疼痛的原因眾多,比如大腿內收肌拉傷、閉孔神經壓迫,或是腰椎或髖關節的病灶。若盤腿與下蹲疼痛明顯,須檢查髖關節是否退化或關節唇破裂,以免衍生出股骨頭塌陷或壞死等嚴重狀況。

陳先生右側髖關節疼痛多年,走長路後容易鼠蹊部疼痛、軟腳與無法抬腳跨大步。近期亦發現髖關節角度變小,無法盤腿和順利蹲下。X光可見髖關節的股骨頭和髖臼狹窄(圖1),超音波檢查發現關節有積水、且關節唇有破裂。


雖股骨頭目前尚無壞死與塌陷變形,但為避免後續問題,他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與玻尿酸等治療關節唇和關節腔數次後(圖2),症狀遂明顯改善。


髖關節退化雖比膝關節少見,但疼痛範圍較大,遍布於鼠蹊部內側、臀部外側,甚至可延伸到內側膝蓋。典型症狀是髖屈曲合併內、外旋動作時會誘發疼痛,外轉角度受限、跛行,也易合併肌腱或關節唇損傷。影像檢查以X光為主,輔以超音波檢查是否合併關節唇或肌腱受損。

除跨欄田徑、高爾夫球揮桿等動作可能傷及軟骨外,長時間盤腿與蛙式游泳也是潛在的因素。若過早發生髖關節退化,須排除外傷、長期類固醇使用、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酗酒所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因素。

早期的病灶可以給予微波、電療等復健儀器治療,或以PRP、羊膜萃取物、玻尿酸與高濃度葡萄糖水進行注射治療。患者應強化臀部外展肌和臀大肌,放鬆內收肌與屈肌群,同時減少坐矮凳、翹腳,以減少疼痛復發。小嬰兒應避免包裹而抱著,而要張腿而抱(圖3),方能降低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比例。


若股骨頭已塌陷或明顯缺血性壞死,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術後需要加強髖屈肌的伸展,減少擺位性的髖屈曲外展攣縮,降低術後髖關節後脫位的機會。

自由時報文章連結:髖關節唇損傷 盤腿下蹲都會痛

門診時段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膝蓋喀喀響,痠軟跑不動: 髕骨股骨症候群

作者:徐幼鈞

髕骨位在膝蓋最表淺位置,呈現一個圓潤倒三角的結構,以韌帶穩定鎖在鼓鼓的髕骨溝內。在膝蓋彎曲伸展時,會因股四頭肌與髕骨肌腱的拉力而上下滑移。倘若因周圍的肌力不平均、外側筋膜張力過大、內八或扁平足等,導致髕骨位移而無法平順地活動,容易與外側股骨髁的軟骨相互摩擦(圖1),會產生膝蓋前側與髕骨周圍疼痛,此即是髕骨股骨症候群,又稱為髕骨軟化症。


案例討論

李先生近幾個月左膝前側緊繃,無法順利蹲下站起,沿著髕骨周圍尤其疼痛,但表面卻找不到明顯壓痛點,雖經局部按摩熱敷而無明顯進展。於門診理學檢查中發現,關節彎曲與伸展的角度受限,髕骨外翻(圖2左)且髂脛束緊繃。超音波檢查與外院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內側皺褶組織肥厚發炎,併有髕骨下軟骨磨損。先經玻尿酸與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於軟骨交界處(圖2右),輔以數次震波與徒手治療髂脛束與附近肌腱筋膜失衡的問題,疼痛遂逐漸改善。


此症狀出現的原因可以是短時間反覆彎曲膝蓋、訓練量增加(包括時間、強度或頻率),乃至長期肌力不平均、髂脛束過緊、臀外展肌無力和股內收肌無力等問題。這些狀況都需要臨床醫師評估檢查,而治療的方式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減輕體重、減少膝蓋過度彎曲的動作,避免髕骨與股骨之間的摩擦與壓力過大,緩和短時間內的發炎。

對於緊繃的髂脛束與大腿外側的筋膜,伸展運動、深層肌肉按摩術、徒手治療、滾筒按摩、肌能系貼紮術治療、與震波治療皆能有效放鬆緊繃的張力,減少髕骨外拉的力道。同時要強化訓練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收肌的鍛鍊,可用坐立、直膝抬腿、夾球來訓練,才能根本地減少症狀。注射治療可以提供軟骨修復與潤滑的幫忙,但對於嚴重磨損的患者,將得考慮手術。

自由時報文章連結;膝蓋蹲站疼痛 髕骨軟化症作怪

門診時段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腳踝扭傷別輕忽_小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最近很常遇到腳踝扭傷的病人,徐醫師會利用超音波幫助找出韌帶撕裂傷,並判斷嚴重度,讓病患得到最適當的治療,本診所有高能量雷射、骨震波、增生療法、PRP、羊膜萃取物、徒手治療和彼拉提斯訓練,都能幫助病人,詳細請來順新復健科診所評估喔

作者:徐幼鈞

腳踝扭傷是很常見的運動傷害,它可以很輕微只有韌帶扭傷,或嚴重到發生韌帶撕裂傷合併關節血腫,造成日後踝關節不穩定,容易再次扭傷,運動表現下降,甚至引發次發性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案例分享


李先生半年前因踩空階梯而扭傷右腳踝,當下即予以冰敷休息,並合併短期針灸、消炎止痛藥物治療。雖然疼痛和腫脹有部分改善,但仍無法順利上下樓梯,遂前來就診。復健科醫師以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雖關節腔已無明顯積水,但前下脛腓韌帶與前距腓韌帶存有部分撕裂傷(圖一A),且有明顯軟骨磨損表現(圖一B)。




判斷是韌帶撕裂傷導致踝關節不穩定,引起反覆腫脹和疼痛,經建議下以復健並佐以增生治療,以改善穩定度與促進組織修復。

腳踝扭傷的急性期以少量冰敷、相對固定和保護為主。若有大量關節血水,可執行超音波導引抽吸,或輔以肌能系貼紮術來散腫和維持穩定度。待腫脹和疼痛下降後,要逐漸恢復踝關節活動度,從等長肌力訓練到等張肌力訓練,同時合併本體感覺回饋訓練,讓患側腳於支撐下做米字訓練(圖二),再階段式加入軟墊或閉眼,再依病人的需求給予個別化運動處方。




若病人在進入慢性期時,仍存有反腹腫脹和疼痛而造成行走困難,此時復健科醫師可於評估後給予超音波導引治療。先藉由病灶精準確認,再正確施打高濃度葡萄糖於撕裂處來刺激修復機制,有機會減輕疼痛和不穩定感,減少日後合併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

若病患恐懼打針,且韌帶無大範圍撕裂傷,亦可考慮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也能有所進步。但所有腳踝扭傷的患者,都需要同時配合物理治療與強化腳踝的本體感覺和周圍的肌力,才能長久使用腳踝,達到生活不受限的目標!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