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趴著睡也有事:肘隧道症候群

作者:徐幼鈞

眾所周知的腕隧道,指的是手腕正中神經通過的渠道。肘隧道是指手肘肱骨內上髁與尺骨鷹嘴突之間的凹窩,較少人知但一樣重要且易被壓迫。尺神經經肘隧道走到前臂內側,支配部分手腕手指彎曲動作,也支配小指側的感覺。若尺神經於肘隧道被壓迫,會抓握無力、小指側麻木,彎曲手肘時引發麻刺感,甚至手肘靠在椅子扶手上都會不舒服。

案例分享

王先生需長時間將雙手置於辦公桌上打字,中午有趴睡習慣,他同時也是重度手機使用者,常讓手肘角度彎曲小於45度。最近他發現雙手小指側出現麻刺感,有時敲擊到內側手肘處會有觸電感,令他心生恐慌。門診理學檢查發現雙側小指彎曲無力,雙側尺神經於肘隧道處有提內耳氏徵象(tinel sign),於神經電學檢查下呈現輕度神經損傷。

超音波檢查發現尺神經腫脹(圖一),在給予神經解套術與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後,配合桌椅擺設調整與減少手肘屈曲時間,雙小指麻刺與無力得以緩解。




尺神經容易在肘隧道和手腕的蓋氏通道(guyon’s canal)處被壓迫,又以前者較為常見。這與長時間反覆彎伸手肘、維持手肘於彎曲角度或局部撞擊與壓迫相關。病人易有抓握無力、小指麻木等症狀。

依尺神經受損的嚴重度,治療方式會有相應的調整。若神經電學檢查顯示正常,則以低濃度葡萄糖水進行神經解套治療或使用雷射等儀器治療;若已有神經學變化,則考慮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若影像發現有局部骨贅生物或腫瘤壓迫,肌力有明顯下降且小魚際肌已有萎縮,則建議除注射治療外,須評估是否進行手術減壓。

無論受損的嚴重度,病人皆需減少反覆彎伸手肘與長時間彎曲手肘的動作,必要時須調整生活作息,減少直接壓迫手肘內側的動作,例如趴睡於辦公桌或趴在床上使用手機等,才能避免復發。


門診時段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第六屆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講師

 2021/12/25-26第六屆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徐醫師有受邀擔任講師喔😍😍😍 
每年參加超音波工作坊不僅可以充實自己💯
也能夠與其他老師們互相切磋
這些經驗都能幫助徐醫師更能處理病人的疼痛喔💪💪💪








門診時段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Part IV

作者:徐幼鈞

至於已經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人發生膝蓋疼痛,醫師會追蹤X光檢查是否人工膝關節鬆脫(圖一),同時執行超音波掃描,更進一步覺察是否有感染性膝關節炎、內側副韌帶發炎、隱神經夾擠症,並一一處理之。




一般而言,關節置換後不容易出現膝關節積液。若臨床有發現積液,同時病患膝蓋有紅腫熱的表現,則需要執行關節液抽吸,並排除感染性膝關節炎。若不幸有關節內感染,則需抗生素治療與手術清創,以上皆需要轉介骨科處理。

為何不使用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診斷退化性關節炎?如圖二核磁共振的所示,藍色箭頭是軟骨磨損的位置,相對超音波比較不清楚。



電腦斷層則更不適合看軟骨,圖三是發現雙膝蓋髕骨外翻。(上圖是電腦斷層,下圖是核磁共振)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Part III

作者:徐幼鈞

補充說明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影像。X光可以將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分成四級:
一級是似乎有關節狹窄

二級是確實有關節狹窄與骨刺增生,主要在內側關節處(圖一),橘色箭號是半月板破裂,藍色箭頭是側面看到關節狹窄




三級是明顯關節狹窄但仍未碰到(圖二藍色箭頭)、骨刺增生、骨下硬化(subchondral sclerosis)(圖二橘色箭號)、軟骨下囊腫(subchondral cyst)



四級是已無關節間隙(圖三藍色箭頭)。嚴重者可能發生內側脛骨塌陷(圖三橘色箭號)



配合使用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幫助醫師判別是否合併急性發炎或其他軟組織受損,並依病人的情況給予個別化治療。圖四是超音波掃描膝蓋軟骨,上圖是正常軟骨,下圖顯示軟骨磨損。




一到三級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可以使用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同時配合運動治療,皆能達到程度不一的進步。其中輕度(一二級)的效果最好。

若病患已經是第四級退化性關節炎,必要時,需要轉介骨科評估是否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仍然需要物理治療師一對一的運動調整與肌力強化,才能達到行走、登階、運動無礙的結果。

延伸閱讀:

門診時段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生活智多星 第768集: 婦女手部三殺手, 痠痛麻自救

 今天是一個好日子,是徐醫師第一個錄影節目開播的日子(😍😍😆😘💖💖)




底下是youtube連結,跟大家分享一下媽媽手、板機指和網球肘的衛教💪💪


延伸閱讀:


解封後運動不當,良藥也會傷身: 淺談疝氣

 作者:徐幼鈞

隨著健身熱潮的興起,運動除了健康外也蔚為時尚,但傷害也往往在不經意的時候慢慢積累。很多人會在運動時覺得下腹部疼痛,除了速度過快造成腹直肌拉傷、腹內外斜肌痙攣、恥骨關節炎外,疝氣也應當考慮在內。

病人會發現在腹部用力時,於鼠蹊處有腫塊隆起伴隨疼痛、麻刺感減壓後或休息平躺後會消失,若狀況嚴重甚至可能無法因減壓而歸位,有疝氣缺血壞死的風險。

案例分享

劉先生熱愛重訓,好不容易等到疫情解封,但又害怕群聚,所以上健身房時都飆速訓練。他最近發現雙側鼠蹊部隱隱作痛,可摸到質地偏軟的腫塊,休息平躺後便消失了。但在一次大重量、多組數的訓練後,腫塊疼痛加劇且無法減壓消失,他心生恐慌地來門診檢查。

醫師觸診發現接近腹股溝管中線可觸摸到腫塊,超音波檢查發現腫塊內有脂肪、氣體的成分,於持續閉氣用力(valsalva maneuver)時,腫塊會向外膨出,故診斷為直接型腹股溝疝氣(左圖)。劉先生被建議轉診至一般外科,以討論是否要手術修補。




腹股溝疝氣主要分成間接型(右圖)和直接型兩類。間接型是因為腹股溝管未完全閉合,導致腹腔內結構藉由腹股溝管跑到陰囊的位置,易在年輕人發生。直接型疝氣主因是腹壁肌肉老化、脆弱或因曾經手術切開而弱化。

當反覆腹壓增加,如重訓、搬重物、慢性咳嗽、便祕等,皆可能導致腹內臟器直接從腹壁破損處膨出,故常在健身愛好者、勞動者或老年族群發生。如圖所示 (圖片是林柏亦教練提供) ,大重量深蹲是容易誘發直接型疝氣的運動,建議民眾在專業教練輔助下執行此動作。




有經驗的復健科能利用超音波快速診斷與分辨疝氣,及早幫忙病患,也能進行手術後疝氣是否復發上的追蹤。若病人有局部麻刺的表現,也可執行超音波導引的神經阻斷術,以減輕不適症狀。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