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2023/12/16-17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徐醫師有受邀擔任髖關節到膝關節神經系統的講師喔😍😍😍 
講解的內容是外側骨皮神經、閉孔神經、隱神經、股神經、坐骨神經、後側股皮神經。
這些內容在徐醫師的文章也有說明疾病的症狀、治療的方式喔💪💪💪

有這些神經症狀的病人都能夠來找徐醫師處理喔💪💪💪












門診時段



演講教學

 

工作坊講師照片

2023/12/16-17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NMUSIT2023)








2023/05/6-7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2022/12/3-4 第七屆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2022)




2022/8/6-7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20220803宏正自動科技公司演講



2022/05/18 振興復健科超音波教學






2022/04/13 振興復健科超音波教學



2022/02/09 振興復健科超音波教學



2022/01/08 第一屆三榮超音波工作坊






2021/12/25-26 第六屆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2021)








2021/01/28 Konica Ultrasound 主辦 Role of Ultrasound in Evaluation of Nerves And Neuro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Workshop




2020/11/14-15 第八屆骨骼肌肉系統學超音波工作坊  (USMSIT 2020)
2020/12/19-20 第五屆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2020)




2021/04/13台電職場健康講座:下背痛的治療與預防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令人困惑的膝蓋後內側疼痛

作者: 徐幼鈞

膝蓋內側疼痛是很常見的膝蓋疼痛位置,可能是膝關節退化、內側副韌帶拉傷、內側半月板破裂等原因。倘若疼痛位置發生在偏後內側,有時候合併大腿後側緊繃,則需要考慮半膜肌肌腱附著點病變。

案例分享

胡女士需要照顧孫子,平日需要時常蹲跪和坐姿起身來哄抱小孩。近日胡女士覺得膝蓋內側疼痛,她使用熱敷、按摩、口服止痛藥,皆無法改善疼痛,遂來門診求治。醫師觸診顯示內側和內後側皆有疼痛,膝外翻測試並無異常,疼痛集中在半膜肌肌腱附著點 (圖1),近端的半膜肌肌肉也有明顯激痛點。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半膜肌肌腱撕裂傷和內後側半月板撕裂傷,與醫師討論後,在此急性期先給予貼紮治療,用抑制肌肉過度緊繃的方式來減少疼痛(圖2)。接著以震波治療來減少半膜肌肌腱的腫脹,與近端的肌肉放鬆。最後並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治療肌腱附著點與裂傷的半月板,她的症狀遂漸次得到消弭。


在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肌群中,半膜肌與半腱肌起始於坐骨粗隆,向遠端延伸到膝蓋的後內側,並終止於脛骨。由於跨越了膝髖兩關節,與髖關節伸展和膝關節彎曲動作都有關係。故日常生活的坐姿起立、蹲下站起、翹腳動作都會牽拉連動,以半膜肌肌腱最容易因運動傷害或退化而產生疼痛。半膜肌肌腱附著點病變常見好發的族群是勞力工作者、家庭主婦、保母等膝蓋時常彎曲伸直的族群。也容易發生在久坐族,因半膜肌肌腱長時間處於短縮狀態,快速改變姿態時容易拉傷。

治療以半膜肌的放鬆伸展為主,配合熱療、電療、震波治療,若有明顯半膜肌肌鍵撕裂傷,可以執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治療,直接修復。不論何種治療,接續配合徒手治療來進一步放鬆大腿後側肌群的過多的張力,並指導患者大腿後側肌群伸展,才能避免復發。

門診時段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退化性膝關節炎和隱神經壓迫的治療

 作者:徐幼鈞

郭先生是一名廚師,他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近來他發現雙側膝蓋腫脹、無法蹲下、且需要雙手支撐膝蓋方能站起,偶爾右膝蓋內側有麻痛感往腳踝延伸。醫師先把膝關節的積水抽除,在合併口服止痛藥、物理治療和膝蓋玻尿酸注射後,腫脹有部分緩解。然而他仍會覺得大腿遠端內側存在疼痛與麻刺感,敲擊隱神經(圖1)所在位置會誘發症狀。



醫師用超音波檢查診斷出內側副韌帶撕裂傷、半月板破損、以及隱神經發炎與腫脹。給予增生治療、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注射治療於半月板,並合併隱神經解套術後,配合徒手治療和股四頭肌、膕旁肌強化訓練,郭先生覺得疼痛改善顯著,甚至可以安排以往喜愛的登山健行。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是很常見的診斷,病人可能會因為年紀、體重增加、外傷、肌腱韌帶損傷、血友病等因素,讓軟骨提早發生毀損。臨床常見表現是關節腫大變形、疼痛、活動時有喀拉聲、反覆關節積液、貝克氏囊腫生成、活動角度受限、膝蓋無法彎曲到底與上下樓梯困難。倘若伴隨大腿遠端內側反覆疼痛、麻刺感、感覺異常,甚至延伸到小腿,也需考慮鄰近的隱神經遭受夾擠而產生症狀。

有時候退化嚴重患者,在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雖然活動能力改善但仍存有延伸而下的異常刺麻感。醫師排除感染因素、周圍組織發炎、與腰椎神經壓迫的問題後,則應當考慮是否因不當施力而造成隱神經的壓迫。在避開手術位置的區域,適當予以隱神經解套治療,有機會讓症狀得以緩解。

不論是輕度或重度的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醫師皆強調股四頭肌、膕旁肌強化訓練。也可以合併震波治療放鬆緊繃的內收肌群,減少隱神經壓迫。對於懼怕注射治療的個案,於隱神經的位置給予高能量雷射治療也能有不錯成效。

門診時段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容易被混淆的手指問題

作者;徐幼鈞

許多患者遇到手指疼痛或角度受限,會直覺反應是否為板機指,它又被稱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若手指頻繁彎曲活動,比如勾提重物、猛打鍵盤、頻繁緊抓,容易使屈肌肌腱與掌指關節上固定肌腱與指骨的韌帶構造(學術名:滑車)產生過度摩擦與發炎,衍生疼痛、腫脹、狹窄和卡住的症狀。由於從彎曲到伸直的過程中有喀啦聲,需要兩段式伸直,發生類似扣板機的動作,稱之為「板機指」。

早期的治療可以電療、雷射與治療用超音波處理,輔以適當牽拉與按摩。進階的處置可以超音波導引下進行類固醇注射治療,亦可轉介安排微創手術。當疼痛與發炎減少後,應教導病患被動伸展姆指屈肌運動,減少過多捏、壓的動作,避免長時間使用鑷子或夾子,讓手指處於反覆彎曲伸展的時間縮小,減少板機指復發。

守門員拇指(gamekeeper thumb,又名滑雪者姆指)則是位於姆指的尺側副韌帶撕裂傷(圖1)。此乃因拇指的掌指關節過度外展、伸展而受傷,可能出現於滑雪場滑倒、球類運動撞擊或救球時撞擊。受傷當下姆指會有疼痛腫脹、瘀青,彎曲掌指關節疼痛,按壓於大拇指尺側疼痛感最強烈,且有抓握無力的現象。



有時於X光下可發現扯離性骨折,一般建議先給予手指手腕護具固定後,亦可採肌能系貼紮散腫和固定。若於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下,發生副韌帶拉傷而無裂傷,高能量雷射治療有助於減少腫脹發炎。若已部分撕裂傷,建議以超音波導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促進韌帶修復,減少掌指關節不穩定

若很嚴重的發生尺側副韌帶全部斷裂、往指尖回縮,容易導致內收姆指肌腱腱模嵌在掌指關節和尺側副韌帶之間,會抑制尺側副韌帶的自我修復。此時掌指關節非常不穩定,容易引發後續的掌指關節炎,故建議進行手術修補韌帶。

延伸閱讀;板機指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拔完牙臉頰還痛! 別把三叉神經痛錯當牙痛

 作者;徐幼鈞
臉部的疼痛很特殊,如刀割、電擊、灼熱感,可能每天發作數次甚或百餘次。有時會伴隨臉部發紅、皮膚微熱感,讓病患洗臉、刷牙、吃飯、講話,甚至不小心臉部吹到風都會誘發疼痛,讓病患痛苦不堪。這些病人通常沒有臉部肌肉無力的表現,顏面神經正常,就需要當心是否三叉神經受損。

黃奶奶最近發現左臉頰疼痛、發紅、腫脹感,甚至隱約有癢癢的感覺,洗臉、吹風就會感到臉頰疼痛,黃奶奶以為是皮膚過敏,擦了藥膏後並無緩解,逐漸吃飯、說話都會疼痛,輾轉來到復健科求治。黃奶奶臉部的疼痛範圍是下眼皮、臉頰、上嘴唇,判斷是三叉神經的上顎支發炎(圖1),經討論後,醫師執行超音波導引三叉神經節和下顎支阻斷術數次後,黃奶奶終於可以正常洗臉、吃飯了。



臉部的動作表情是由顏面神經所支配的,而臉部的感覺是由三叉神經支配。三叉神經痛常發生於40歲以上,以單側疼痛為主,侵犯的神經分支以上顎支、下顎支最常見,故常常被誤以為是蛀牙,而發生病患被拔了多顆牙齒後,仍然臉頰痛的狀況。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在發作前是沒有預期的,感覺是刀割、電擊、灼熱感,病人同時會有皮膚發熱發紅、唾液增多、流鼻涕的症狀,常常有痛覺敏感,輕觸、吹風就會誘發劇烈疼痛,讓人苦不堪言。三叉神經痛與牙痛區分如下:
1. 消炎止痛藥效果不佳
2. 疼痛與臉部動作有關
3. 合併皮膚變化
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區別三叉神經痛和牙痛。

第一線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輔以熱敷、電療、按摩,若效果不彰,考慮超音波導引三叉神經節和上顎支、下顎支阻斷術,以減緩疼痛。若神經阻斷術的效果不彰,則需要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檢查是否因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或是顱內腫瘤壓迫而引起次發性的三叉神經痛,並轉診神經外科,進行手術評估。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陰部神經疼痛 粉領族的難以啟齒的病痛

 作者;徐幼鈞

陳小姐有瑜珈運動的習慣,有一次拉傷臀部肌肉後,便覺得右側臀部隱隱作痛,雖嘗試放鬆肌肉與拉筋,卻只能部分緩解疼痛。在辦公室久坐時,甚至會覺得外陰部與肛門周遭會有麻、脹、疼痛的異常感覺。經婦產科醫師檢查排除感染、疱診或其他因素異常後,陳小姐便來復健科求診。

復健科醫師理學檢查發現右側臀中肌與梨狀肌等肌肉並無壓痛,亦無坐骨神經痛的表現。於坐骨棘的內側上方位置有壓痛,且觸診時有時也會觸發外陰部的轉移痛。在結合病患的症狀與檢查結果,醫師選擇以超音波導引進行陰部神經注射(圖1),這種「難言之隱」終於得到解決。



對於屁股周遭的疼痛,需先排除掉廣為人知的梨狀肌症候群,腰椎神經根壓迫造成的屁股麻痛,以及坐骨神經痛。倘若患者合併有臀部深處、會陰部、外陰部、肛門乃至外生殖器周遭有疼痛麻脹等異常感覺,甚至造成行房的不舒服,支配此些區域的陰部神經夾擠症就需要被考慮在內。原因可能是臀部撞擊、臀肌拉傷、久坐、臀肌緊繃或分娩壓迫導致,但也可能是骨盆腔內部存有病灶比如感染或腫瘤,都需要詳細鑑別。故一般仍然建議先尋求泌尿科或婦產科排除潛在問題。

保守治療的方式以臀肌放鬆運動為主,合併伸展深層臀肌,或使用按摩球直接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因為臀肌緊繃而壓迫神經,輔以核心肌群強化運動,並使用甜甜圈坐墊降低神經壓迫。物理治療儀器的使用上,深層熱療比如磁場與微波,合併適宜的電療可以緩解不適,也可以考慮使用高能量雷射予以治療。

若上述治療仍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葡萄糖水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進行超音波導引陰部神經解套術。亦可以考慮合併麻藥與類固醇來執行神經阻斷術,來改善症狀。注射後,核心肌群強化也很重要。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手腕疼痛治不好 可能是風濕免疫性疾病

 作者;徐幼鈞

手腕疼痛會影響許多日常生活。它疼痛的原因複雜,腱鞘炎、退化性關節炎、韌帶與軟骨的損傷等都會造成疼痛。如果腫痛問題反覆,且傳統治療甚至局部注射治療效果不彰,各種風濕免疫性的疾病就需要留心。聞名遐邇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年長女性,容易合併有手指關節炎、關節形變、尺側偏轉。藉由病史的確認、理學檢查、外觀診視、以及相關影像學、血清學的判斷,讓病患及早對症下藥,方能減少關節破壞的機會。

案例討論

曹阿姨的雙手腕中間反覆紅腫熱痛已半年,並合併尺側肌腱腫痛。雖然貼了藥膏,但在手腕彎曲或伸展時疼痛與角度受限日益明顯。近來有手指抓握力量降低、晨間僵硬的現象,看起來指頭胖呼呼的。就診時,復健科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腕關節有明顯滑膜增生(圖1)、發炎合併少許積液、骨頭與軟骨表面皆有侵蝕現象。安排轉診檢測的類風濕性因子為陽性反應,故確認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以超音波導引避開肌腱、神經等組織後,醫師將類固醇直接注射於病灶內(圖2),局部疼痛與腫脹遂快速得到改善。後續協助轉介風濕免疫科做進一步檢查與長期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和病程控制,曹阿姨終於能快意生活。


類風溼性與退化性關節炎可用晨間僵硬的時間長短、休息無法完全緩解疼痛、與活動量無直接相關來區辨。然而早期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於上述的表現並不明顯,要在X光上明顯看到破壞往往已經非常嚴重。醫師可利用高解析度超音波來檢查是否有關節積液、滑膜增生、發炎與組織侵蝕來幫助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

並能利用超音波進行治療前後的發炎程度的比較。在精準地注射類固醇後,一般可大幅度改善症狀與避免局部持續組織破壞,但根本上須要由風免科醫師來對症給藥,才能於源頭阻斷。

門診時段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恥骨聯合關節疼痛的治療

 作者:徐幼鈞

骨盆是包覆內臟與生殖器官的骨性結構,由後側的薦椎、尾椎和兩側的髂骨與恥骨所共構組成。恥骨聯合關節就是由骨盆帶前側的兩塊恥骨相接,恥骨聯合關節活動度小,與後方的薦髂關節共同維持骨盆帶的穩定。若因為外力撞擊或是激烈運動導致損傷,病患會有恥骨疼痛(比基尼線下方)、抬腿疼痛、跨步困難和外陰部疼痛的現象。

而懷孕的媽媽,因為鬆弛素的分泌使骨盆帶的韌帶群變鬆,來幫助骨盆帶容納逐漸長大的胎兒,也幫助產婦順利將胎兒產出。然而,韌帶與關節的鬆弛,外加日益增重的寶寶所形成的壓力,反而會造成恥骨聯合關節的疼痛。若因生產使恥骨聯合處的韌帶拉傷,容易導致產後仍然有恥骨聯合區疼痛。

案例分享

吳小姐是新手媽媽,自從懷孕8個月開始發覺恥骨區隱隱作痛,使用托腹帶合併骨盆帶可以稍微緩解疼痛,順利自然產後休養2個月,吳小姐發現恥骨區疼痛仍然存在,前抬腿、側抬腿、快走,甚至跨步上床都會疼痛。雖經口服消炎止痛藥與按摩,仍效果有限,經婦產科轉介後,輾轉前來復健科求治。

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掃描發現恥骨韌帶腫脹,內部有撕裂傷合併鈣化沉積,而腹直肌與內收肌群肌鍵位於恥骨的接點則無撕裂傷。處理的方式建議以薦椎骨盆帶穩定骨盆,局部給予熱敷、雷射治療,並轉介給物理治療師,採取漸進式強化核心肌群、骨盆底肌、下背部肌鍛鍊,同時加入凱格爾運動、拱橋運動,減少劈腿等內收肌群過度拉扯的動作。

醫師建議彼拉提斯姿態矯正,可以強化核心肌群,有利於產後雕塑身形。若效果不彰,可以使用高能量雷射、震波治療,或是超音波定位下給予高濃度葡萄糖與PRP等治療(圖1),進一步止痛與刺激修復。若僅是單純的軟組織發炎,適度的類固醇注射也是治療的選擇。


門診時段


徐幼鈞醫師2023年10月份門診時段

順新復健科在雙十節有上班喔!
有需要的民眾可以來找醫師看診喔 




文章連結




     
       















































門診時段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不可輕忽,旋轉袖肌群的傷害

 作者:徐幼鈞

肩膀疼痛的原因有眾多,可能是肌腱炎、肌腱撕裂傷、五十肩、頸椎神經根壓迫或肌筋膜疼痛症,甚至可以一起發作。倘若疼痛與肩膀關節活動相關,局部有明顯壓痛點,或者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臨床診斷上會著重肩膀本身的問題。旋轉袖肌群包括了四條主要肌肉,在容易受傷的順序排列下,分別是嵴上肌、肩胛下肌、嵴下肌、小圓肌。這些肌肉外加二頭肌與三角肌,共同分攤了肩膀最主要的活動範圍。

常見的例子比如搭公車或捷運遇到急煞後,拉住扣環的肩膀開始出現劇痛,甚至有患者描述無法刷牙、晾衣、穿衣和搬東西。於復健科進行理學檢查時,常會發現疼痛弧測驗(painful arc test)和Hawkin測驗陽性,在肌腱的接點會有明顯壓痛(圖一)。


嵴上肌破裂在勞力工作者、反覆需要抬手高舉過肩和球類運動容易發生,也常常發生於年長者。跌倒而側面肩膀撞擊與搬拖機車後受傷的個案也時有所見。

如果超音波檢查發現肌腱有部分撕裂傷,可執行數次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或羊膜萃取物的治療,於附近肌肉與軟組織以高濃度葡萄糖水進行周全性的注射。之後應當配合徒手治療與運動訓練,調整圓肩等姿勢問題,增加胸大肌與胸小肌的伸展放鬆(圖二)。


也可以強化前鋸肌和菱形肌,方法是手臂伸直頂著一個小球碰觸牆壁,手掌上下位移、順時針或逆時針畫圓形或畫正方形。配合多方面的介入治療,將有機會大幅改善疼痛,並阻止功能受損。

對於大範圍撕裂傷乃至完全斷裂者,則建議進行手術重建,並且術後應當安排相關徒手與復健,以避免次發性的組織沾黏與五十肩併發。除非患者年紀過大,不然旋轉袖肌群的傷害都需及早治療,以免衍生出關節退化。若手術後的個案,日後再次出現劇痛或二次受傷,應盡速就醫檢查,以排除再次斷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