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壓力大到生皮蛇: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治療

作者:徐幼鈞

以往小朋友常見的水痘問題,在疫苗普及化後,已大幅減少發作比例。然而發作在成年人身上紅疹、水泡、皮膚疼痛等症狀,卻時有耳聞。只要曾經感染過水痘病毒,當人體免疫下降時,原本躲在神經節內的「不活化」水痘病毒便會被誘發。它會沿著受侵犯的神經,在它的支配範圍產生水泡和劇痛,常為帶狀或片狀出現,所以稱為帶狀泡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

案例分享

疫情後,王女士日夜加班拚業績,又操持家務,壓力甚大。近日覺得右側腰腹疼痛,出現水泡紅疹。本來以為是青春痘,但擦了藥膏後更痛,而且抓傷後範圍還會擴大。經皮膚科診斷帶狀皰疹後,雖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與消炎止痛藥,但數週後疼痛並沒有隨著皮蛇消失而減輕。

針對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區域,由專業醫師於超音波定位下執行相應的肋間神經阻斷術(圖1),疼痛終於消失。


引發皮蛇的危險因子包含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高齡者。一般口服與局部塗抹抗病毒藥物成效良好,出現的紅疹和水泡多數約2-4週即可痊癒。然而發作期間,受水痘病毒侵犯而損傷的神經會造成劇烈疼痛,可能有針刺感、燒灼感,有時輕輕觸摸、吹到風,也會誘發疼痛。多數患者疼痛也會隨疹子不見而舒緩,但部分個案可能持續疼痛數個月到數年,讓病人痛苦不堪。

針對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治療上可採取口服藥物、維生素B和經皮神經電刺激、雷射等復健治療。倘若成效不彰且仍然劇烈疼痛者,可以考慮依發作區域,比如肋間神經或顏面處的三叉神經,執行數次神經阻斷術,一般會取得良好緩解效果。

此外,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很常會復發。要減少帶狀皰疹的發生和神經痛,最重要的是增強免疫力,適當休息、運動、均衡飲食,皆有所助益。

自由時報醫療版文章連結:皮蛇痊癒仍劇痛 神經阻斷術可緩解

門診時段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新書_肌肉疼痛

感謝 亞洲大學復健部主任 周立偉教授的邀約,

徐醫師有幸能協助撰寫教科書_肌肉疼痛👏👏👏,
第35章 肌肉與神經疾患的進階超音波導引注射,

內容涵蓋所有徐醫師之前投稿自由時報的文章和臨床經驗,
很榮幸能跟大家分享💗💗💗💗💗

今日終於拿到實體書💕💕💕💕💕💕💕
對於有疼痛治療有興趣的朋友,或是想知道自己可能是
哪種疾病、可以怎麼治療的病人,都可以翻閱喔😁😁😁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膝蓋內側痛不停:半月板撕裂傷

作者:徐幼鈞

凡是膝蓋疼痛、腫脹、蹲下困難、關節卡卡或活痛時有喀啦聲,往往是膝蓋退化和軟骨磨損。然而,關節內除了股骨的軟骨外,內、外側半月板(圖1)也共同承擔膝蓋的壓力,常是最一開始也最主要的疼痛源。


案例分享

黃太太是私房景點的箇中高手,熱愛爬山、尋幽訪勝。近日覺得雙膝內側疼痛、彎曲困難、蹲不下去,上下樓梯都明顯無力。剛開始還能靠口服止痛藥、護膝使用和貼藥布來止痛,但症狀仍日益明顯。

在復健科醫師診視下,X光有退化現象,在超音波檢查下發現內側半月板破裂、副韌帶撕裂傷、與關節腔積水。經建議後,先將積水抽吸乾淨,輔以羊膜絨毛膜異體移植物高濃度血小板血漿,進行周全的注射,遂能蹲下和盤腿,也不再積水腫脹,疼痛大幅減緩。

半月板破裂是常見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合併症,風險因子包含年紀、體重過重、長期負重、反覆彎曲膝蓋或外傷。長時間蹲著做家事、體力勞動者、運動員都是高風險族群。治療上,建議可先以電療、超音波、短波等治療,進一步再合併適當地注射治療。目標著重在半月板的修復,減少膝關節面的壓力,降低軟骨磨損的機會。

在復健與注射處理的同時,病患應在疼痛可接受的狀況下,進行漸進式股四頭肌和膕旁肌的訓練。年長者可以單膝伸直數秒後放下,進階可以雙膝夾球抬腿(圖2)。


年輕或運動強度高的族群可以增加整體下肢動力鏈的訓練,例如硬舉可鍛鍊下背肌群、股四頭肌、臀肌,連上半身的胸腹肌、手臂的肱二頭肌、三頭肌皆能強化。於行走或運動時,應選擇低衝擊性且平坦的環境,比如操場,才能避免傷害的累積。妥善地配合復健、運動合併注射治療才能真正增加膝關節穩定度,解決半月板的不適。若保守治療無法改善,則考慮進行手術修補或膝關節的置換。

自由時報醫療版文章連結:膝蓋內側痛不停 當心半月板撕裂傷
進階閱讀;

門診時段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2022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講師

 2022/12/3-4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徐醫師有受邀擔任頸椎的講師喔😍😍😍 
講解的內容是頸部神經根、臂神經叢、背側肩胛神經、長胸神經、頸神經叢。
講師們也分享許多臨床經驗,知道各種神經壓迫的表現與成因,以及如何給予
病患最恰當的治療💪💪💪

每年參加超音波工作坊都能夠充實自己💯
這些經驗都是徐醫師的養分,幫助徐醫師更能改善病人的疼痛喔💪💪💪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容易酸痛的椎管狹窄與小面關節退化

作者:徐幼鈞

腰酸背痛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擾,可以是椎間盤突出、腰椎小面關節退化、椎管狹窄、或神經根壓迫所造成。其中椎管狹窄造成的不舒服容易使人直不起腰、無法順利從坐姿起身,病人習慣讓腰向前彎曲來減輕疼痛,長期容易呈駝背姿勢。

王老先生喜歡去公園快走,近日坐姿起身容易引發腰痛,腰部彎曲雖可緩解疼痛,但左、右側傾或旋轉也會酸痛。他漸漸地他發覺雙腳肌力下降,本想增加快走的時間來鍛鍊,沒想到每走約5分鐘就需要停下休息,雙腳有脹痛、緊繃和麻刺感,休息一下後又可以重新開始。

在心臟科醫師診斷周邊血管沒有阻塞後,由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確認是椎管狹窄合併神經跛行的表現,並有小面關節退化。他在接受超音波導引之尾骶骨注射治療(圖一)




與小面關節注射後(圖二),相關症狀便大幅度的改善。




退化型的椎管狹窄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磁振造影常有椎間盤突出、小面關節骨贅生物、黃韌帶增生等表現,導致椎孔狹窄。典型的表現是下背痛容易在腰椎後仰時被誘發,前彎會比較舒服。而神經性跛行是在行走一段時間後產生下肢不舒服症狀,常合併有無力的表現,彎腰或停下來休息可以得到緩解。

對於神經性跛行,醫師可以執行超音波導引之尾骶骨增生治療,讓低濃度葡萄糖水浸潤以達到穩定神經,減少下肢脹、痛、緊、麻的效果。對於難治療的個案,也可改用純液態的類固醇進行注射。

下背痛的部分可以教導病人腰椎放鬆運動(圖三)。



並針對局部退化疼痛的結構進行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來治療患處,患者同時須配合核心肌肉的鍛鍊(圖四)來增加腰椎穩定度。於嚴重椎管狹窄且治療效果不彰的病人,若有明顯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下肢肌張力改變與萎縮,則須及早接受外科手術。





門診時段

究竟是大雞慢啼?還是發展遲緩?

 
作者:徐幼鈞

小朋友是家長沉重又甜蜜的禮物。然而每個小朋友的發展速度皆不相同,有九個月大就會扶著走,也有超過一歲才會叫爸爸媽媽。有鑑於此,家長需要持續觀察小朋友的發展,適度和同儕比較,倘若懷疑遲緩,要及早評估和安排早期療育的介入。

案例分享


一歲半的張小弟很少說話,不喜歡跟其他人玩,也不喜歡眼神對視。照顧的奶奶表示弟弟近一個月才開始有單音”爸”的聲音出現,但沒有發出過”爸爸”的疊音,而且不一定是真的要找爸爸。弟弟可以坐著玩玩具但仍站不穩。

雖然鄰居都認為這是「大器晚成」,但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認為動作、語言和社會互動均有遲緩的現象,需在具有早療聯評中心的醫院安排進一步物理、職能、語言、和心理聯合評估,於確定發展程度後開始及早訓練。

發展遲緩是指未滿6歲的孩童,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理解和表達、社會心理等領域有一種或多種相對同齡孩童落後的現象。想快速判斷的家長,可以利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兒童發展圖示,協助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疑似動作或語言遲緩,若發現任一領域明顯落後,應盡速找復健科醫師評估。(簡易動作發展與語言認知發展里程碑如下圖)






發展遲緩大部分的成因不明,已知的多與基因和環境相關。例如有無染色體異常、內分泌異常、基因缺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缺乏環境刺激、曾有腦外傷、有受過兒童虐待等。於早期療育治療上,依各醫療院所的組成和專精,可以針對不同領域的遲緩為孩童量身訂做,適度地進行物理、職能、語言或心理治療。

除兒童接受治療,各大醫院復健科也常針對家長提供親職講座,給予居家練習與互動的建議。對寶寶來說,愈早開始早期療育,進步的空間愈大,有機會讓多數的孩童逐漸追上同年齡層的表現,也才能減少未來發展成學習障礙的可能性。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