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肌筋膜疼痛症

作者:徐幼鈞

徐醫師近來觀察孕婦產婦動作時,發現有關親餵哺乳容易發生媽媽手、肌筋膜疼痛症,甚至懷孕期間出現的腰酸背痛、薦髂關節疼痛、恥骨聯合區域疼痛等問題,這和體重上升、韌帶鬆弛以讓寶寶容易娩出、失衡的肌肉強度與姿勢不良都有關聯,這都讓本來以為卸貨萬事安,正想鬆一口氣的開心媽媽會遇上許多不舒服,並增加了媽媽持續哺乳的困難度。

我們可以使用電動擠乳器來避免過度使用外展姆長肌與伸姆短肌以降低媽媽手;增加核心肌群訓練改善腰痠背痛,但是,肩頸區域的肌筋膜疼痛症是不管怎麼調整動作,媽媽在餵奶時,總是免不了低頭調整含乳的狀況,故肌筋膜疼痛症容易反覆再發。久坐不動,坐在軟床或沙發上抱著大、小寶溫存,則可能因為循環不好造成臀大肌、臀中肌與梨狀肌疼痛。

肌筋膜疼痛症主要的成因是肌肉緊繃、長期姿勢不良,同時與活緊張、情緒壓力、反覆性的動作有關。肌肉緊繃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好,局部相對缺氧、缺能量,使緊繃的肌肉無法利用能量而正確地放鬆,我們稱之「能量危機」。

這些緊繃的肌肉有幾個特點:
  • 第一是可以觸摸到緊繃帶(taut band)
  • 第二是局部刺激可以誘發疼痛,甚至有轉移痛、局部收縮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此疼痛點稱之激痛點(trigger point)(影片)



面對肌筋膜疼痛症,我們可以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同時配合熱療、電療、伸展運動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若是上述效果不彰,可以施打葡萄糖水、局部麻藥或類固醇於緊繃肌肉,同時配合針刺手法,達到治療效果。如果仍然在親餵泌乳,則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將不適合在此階段使用,建議採用乾針治療或者增生治療。

台灣肌痛點注射治療的發展相當久遠,由洪章仁教授由美國引進回台灣。傳統上會以23或25號注射用針頭進行治療,內容物可以是類固醇、局部麻藥、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水、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或者不使用任何藥物(即乾針治療)。

但是由於針頭有刃面,反覆針刺手法有可能傷害到肌肉纖維,術後的腫脹感比較厲害,故自洪章仁教授的得意門生周立偉教授以降,多改採用毫針(即針灸用針)。由於是圓利針的關係,相對來講比較不會傷害組織,而且針徑極細,約為一般30-32號針頭大小,執行後腫脹感比較小。

但由於運針需要更高技巧,控針方向拿捏需要豐富經驗,所以難度更高。其手法是藉由左手精確地觸診定位緊繃帶的位置,右手持針,利用右手精準且穩定地轉換毫針的方向,有效地誘發局部收縮反應,更能放鬆緊張的肌肉(圖一)。




如果左手觸感不夠理想,則可以考慮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但毫針非常細,要能同時治療並且於螢幕上清楚呈現相當有難度,故多半改回一般25號針頭來使用。

治療後,有些人局部痠脹感比較強烈,會配合抑制性的貼紮治療(圖二),減緩不適,也能抑制肌肉一直收縮,是病患可以考慮的治療方法之一。






此外,震波療法、背肩胛神經與副神經解套治療也是額外的治療選項之一。尤其是病患反覆因肌筋膜疼痛症而坐立難安、睡眠品質差,或是合併上肢到手背酸、麻、疼痛感,或是無法緩解的膏肓痛等,醫師建議背肩胛神經與副神經解套治療(參考肩頸痠痛那篇),直接改善範圍不明確的神經疼痛和難治的膏肓痛,效果也很不錯喔!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