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又稱為shin splint (夾脛症),症狀是小腿骨內側、下三分之一的位置疼痛(圖1),尤其在長期跑步訓練的人身上發生,讓病患無法繼續跑步,輕則影響訓練的進程,嚴重的話則連走路也會痛,甚至有疲勞性骨折的產生。



陳小弟是田徑運動員,最近正密集訓練。他發現在剛開始跑步時雙側下段小腿內側會疼痛,熱身慢跑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所以他不以為意繼續加強衝刺訓練。漸漸地即使慢跑和走路也會隱隱作痛,遂來復健科門診求治。影像學檢查發現無脛骨骨裂,只有些微骨膜發炎,醫師建議陳小弟訓練減量,下肢相對休息,配合多種儀器治療與筋膜放鬆方法,陳小弟疼痛逐漸改善。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跑步訓練量短期增加、小腿肌肉太緊繃、扁平足、下肢過於內旋、鞋底磨損過度。它可分成四個等級,第一級是只有壓痛感,第二級是跑步會痛,第三級是不動也痛,第四級是壓迫性骨折。

治療的重點是休息,避免下肢衝擊性的運動,合併口服與局部消炎止痛藥使用和小腿肌肉的放鬆。可以用熱敷、電療、高能量雷射等儀器減少骨膜發炎,改善疼痛。若有扁平足,則建議要穿戴量身訂做的鞋墊,減少脛骨過度內旋,同時要加強髖部外轉、外展肌群的訓練。鞋底也要定期查看,若有過度磨損則要及時更換。休息後,建議2週以上無疼痛再發,病患再返回運動場,且運動強度以相對輕度開始練習。

臨床可以併用X光與超音波檢查,先排除局部的肌腱炎,查看是否有脛骨骨裂、骨膜破裂、水腫與發炎。若已發現骨裂則可轉診骨科安排核磁共振檢查,評估水腫、骨裂的程度。治療上仍以休息、不負重為主,非常嚴重的個案才需要考慮手術介入。倘若已出現難癒合性的骨折,則應當考慮予以震波治療,加速骨痂的生成。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