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惱人的頸因性疼痛

作者:徐幼鈞

頭痛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是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鞭甩症候群,或是頸因性疼痛。頸因性疼痛來源多是頸部小面關節退化、枕下肌群緊繃、枕大神經夾擠症,造成病人頸部轉動角度受限、疼痛或後腦杓悶痛等現象,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案例分享

高老太太最近感到右後頸部疼痛合併右轉困難,右耳後方悶痛且會蔓延到後腦勺處,時不時有頭暈的感覺。她雖然已開始進行頸部熱療、電療與牽引,但好似沒有對到症頭。在評估過X光後,醫師在超音波輔助下發現右側第3-6節之間的小面關節有明顯骨刺和局部壓痛,枕大神經有腫脹。

在施予高濃度葡萄糖水增生療法於小面關節處(圖1),以及枕大神經解套術後(圖2),頸部活動角度與頭痛的問題達到改善。





一般來說,醫師需要先排除比較嚴重的腦神經血管問題,或偏頭痛、緊張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需要特殊藥物處理的狀況後,才會考慮是否是頸因性疼痛。小面關節退化與骨刺增生可造成關節本身疼痛與支配的神經發炎,造成轉動不適。若合併有後腦杓疼痛,則需要評估是否有後頸部肌肉過度緊繃,進而壓迫行走於腱膜的枕大神經。

枕大神經壓迫很常出現於頭下斜肌與頭半棘肌之間。若疼痛區域偏向耳朵後方,則須評估耳大神經。若有前額痛和眼眶腫脹,則需檢查第二三節頸神經,因為此區頸神經與三叉神經有連結,容易有眼窩疼痛的感受。在高解析度超音波的幫助之下,可更精確診斷頸部小面關節病變、枕大神經夾擠症,並評估是否給予注射治療,以改善上述症狀。

頸因性疼痛的治療除根據病變部位給予不同的注射治療外,須搭配肩頸、上背部的姿勢調整,練習貼牆收下巴運動放鬆上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輔以聳肩、夾肩胛骨的運動練習,並漸進加入下斜方肌強化運動,方能長久減少疼痛復發。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