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容易被忽略的兒童心理治療

 作者: 徐幼鈞

發展遲緩有很多面向,應該依據不同專業職類分別評估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理解和表達、情緒調節、人際互動等不同面向。物理治療師評估大肌肉群動作和平衡,職能治療師評估拿捏等精細動作與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語言治療師主掌構音、理解語表達等發展。至於情緒調節、人際互動的則歸納在臨床心理師的工作範疇。

成年人可以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困境,但兒童則無法用言語表達,遂以行為表現、情緒起伏、專注度、學習障礙等方式呈現。故兒童心理治療和成年人有著差別,更著重在了解兒童在家庭、學校的行為表現,並透過遊戲互動、遊戲反饋的方式進行治療。

以最常見的專注力不足為例,就讀大班的王小弟,被老師發現很容易分心,無法順利完成團體小遊戲。此外他很容易生氣,如果無法第一次就完成遊戲交代的任務,他容易大哭,大叫說明自己不想再嘗試一次。在學習上有些許落後同班同學,因此王小弟被帶來進行評估,並安排相應的復健治療。在藉由教具、遊戲組合和團體互動,讓王小弟能慢慢自己消化情緒,也能用言語描述自己的心情。給予王小弟很多鼓勵後,王小弟也願意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累績自信心後,不用提醒也能自我冷靜,故學習也有明顯進步。

以下羅列出需要轉介心理治療的情況給大家參考:
親子或兄弟姊妹互動上容易衝突
情緒起伏很大、挫折忍受度差
專注力不好,容易分心
學習障礙、反覆學習一件事情卻仍然不會
無法控制自身行為、與同學有肢體衝突

若兒童有上述的情況,建議先找醫師評估後,再協助轉介臨床心理師治療。藉由心理師的引導、介入,有機會可以找出兒童行為異常背後的原因。

門診時段

夜夜麻醒的手掌,淺談腕隧道症候群

 作者: 徐幼鈞

黃女士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近兩個月感到右手食指和中指有麻刺感,手指尖端的感覺變得遲鈍,抓握力和手指靈活度則尚可。由於麻刺感發生的頻率增加,使用滑鼠時和騎摩托車時皆會誘發症狀,再加上晚上常因手麻麻醒數次,導致睡眠品質極差,只好趕快尋找解方。醫師理學檢查發現敲擊正中神經的位置有明顯麻刺感(圖1)。神經肌肉電學檢查發現有中度正中神經病變,超音波檢查發現正中神經有明顯腫脹,合併少許發炎現象。在給予超音波導引下的正中神經解套治療數次後,終於解決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較常見於女性,且多數人雙手都有症狀。其中以慣用手,或是反覆手腕動作的那側比較嚴重。有些慢性疾病患者也相對容易合併腕隧道症候群,例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類風溼性關節炎、肥胖、痛風等,通常困難治癒,容易反覆發作。它的典型表現是拇指、食指中指和橈側無名指麻痛,嚴重者會出現整隻手掌麻脹、並產生魚際肌萎縮,造成抓握無力。

腕隧道症候群也是常見的一種職業傷害,尤其是反覆手腕彎曲的人,故治療的第一步是相對休息、給予護具、減少反覆手腕動作和震動,配合蠟療、電療、雷射治療,以改善正中神經附近的肌腱腫脹,減少神經受壓迫。

若症狀仍無法以保守治療改善甚至持續惡化,可以在超音波定位下,選擇以類固醇、葡萄糖水、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來進行神經解套治療,直接讓正中神經「減壓並修復」,減少持續壓迫、缺氧而導致持續的神經損傷。若上述治療皆無法完全改善,需評估是否有合併頸椎神經壓迫、肌筋膜疼痛等疾病。完全沒有改善者,需要轉介手外科進行腕隧道減壓手術。即使手術後,仍建議搭配徒手矯正治療、與器械式彼拉提斯運動,放鬆手腕彎曲的肌肉,以減少復發機會。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