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幼鈞
鼠蹊部疼痛的原因眾多,比如大腿內收肌拉傷、閉孔神經壓迫,或是腰椎或髖關節的病灶。若盤腿與下蹲疼痛明顯,須檢查髖關節是否退化或關節唇破裂,以免衍生出股骨頭塌陷或壞死等嚴重狀況。
陳先生右側髖關節疼痛多年,走長路後容易鼠蹊部疼痛、軟腳與無法抬腳跨大步。近期亦發現髖關節角度變小,無法盤腿和順利蹲下。X光可見髖關節的股骨頭和髖臼狹窄(圖1),超音波檢查發現關節有積水、且關節唇有破裂。
雖股骨頭目前尚無壞死與塌陷變形,但為避免後續問題,他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與玻尿酸等治療關節唇和關節腔數次後(圖2),症狀遂明顯改善。
髖關節退化雖比膝關節少見,但疼痛範圍較大,遍布於鼠蹊部內側、臀部外側,甚至可延伸到內側膝蓋。典型症狀是髖屈曲合併內、外旋動作時會誘發疼痛,外轉角度受限、跛行,也易合併肌腱或關節唇損傷。影像檢查以X光為主,輔以超音波檢查是否合併關節唇或肌腱受損。
除跨欄田徑、高爾夫球揮桿等動作可能傷及軟骨外,長時間盤腿與蛙式游泳也是潛在的因素。若過早發生髖關節退化,須排除外傷、長期類固醇使用、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酗酒所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因素。
早期的病灶可以給予微波、電療等復健儀器治療,或以PRP、羊膜萃取物、玻尿酸與高濃度葡萄糖水進行注射治療。患者應強化臀部外展肌和臀大肌,放鬆內收肌與屈肌群,同時減少坐矮凳、翹腳,以減少疼痛復發。小嬰兒應避免包裹而抱著,而要張腿而抱(圖3),方能降低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比例。
若股骨頭已塌陷或明顯缺血性壞死,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術後需要加強髖屈肌的伸展,減少擺位性的髖屈曲外展攣縮,降低術後髖關節後脫位的機會。
自由時報文章連結:髖關節唇損傷 盤腿下蹲都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