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究竟是大雞慢啼?還是發展遲緩?

 
作者:徐幼鈞

小朋友是家長沉重又甜蜜的禮物。然而每個小朋友的發展速度皆不相同,有九個月大就會扶著走,也有超過一歲才會叫爸爸媽媽。有鑑於此,家長需要持續觀察小朋友的發展,適度和同儕比較,倘若懷疑遲緩,要及早評估和安排早期療育的介入。

案例分享


一歲半的張小弟很少說話,不喜歡跟其他人玩,也不喜歡眼神對視。照顧的奶奶表示弟弟近一個月才開始有單音”爸”的聲音出現,但沒有發出過”爸爸”的疊音,而且不一定是真的要找爸爸。弟弟可以坐著玩玩具但仍站不穩。

雖然鄰居都認為這是「大器晚成」,但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認為動作、語言和社會互動均有遲緩的現象,需在具有早療聯評中心的醫院安排進一步物理、職能、語言、和心理聯合評估,於確定發展程度後開始及早訓練。

發展遲緩是指未滿6歲的孩童,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理解和表達、社會心理等領域有一種或多種相對同齡孩童落後的現象。想快速判斷的家長,可以利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兒童發展圖示,協助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疑似動作或語言遲緩,若發現任一領域明顯落後,應盡速找復健科醫師評估。(簡易動作發展與語言認知發展里程碑如下圖)






發展遲緩大部分的成因不明,已知的多與基因和環境相關。例如有無染色體異常、內分泌異常、基因缺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缺乏環境刺激、曾有腦外傷、有受過兒童虐待等。於早期療育治療上,依各醫療院所的組成和專精,可以針對不同領域的遲緩為孩童量身訂做,適度地進行物理、職能、語言或心理治療。

除兒童接受治療,各大醫院復健科也常針對家長提供親職講座,給予居家練習與互動的建議。對寶寶來說,愈早開始早期療育,進步的空間愈大,有機會讓多數的孩童逐漸追上同年齡層的表現,也才能減少未來發展成學習障礙的可能性。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