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網球肘

作者:徐幼鈞

網球肘並不是只有發生在網球選手,舉凡日常生活中需要反覆伸展彎曲手腕、抓握、扭轉握把或毛巾的動作,都可能引發手肘外側疼痛,疼痛的構造是連接於肱骨外上髁的深肌總腱,學名稱之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雖然學名是肱骨外上髁「炎」,大部分的患者並沒有急性紅腫熱痛的表現,主要以肌腱病變、肌腱撕裂傷,與底部橈側副韌帶撕裂傷為主,故單純的消炎止痛藥並無法改善網球肘。

案例分享


陳先生是電腦工程師,長時間打字與使用滑鼠,漸漸的發現右手肘外側疼痛,尤其是手心向下抓抬桌椅、擰毛巾時最為疼痛,已嘗試冰敷與口服消炎止痛藥,仍無法緩解,有時候甚至感到右手抓握力下降,陳先生遂來復健科門診求治。

理學檢查發現阻力性手腕伸直測試(Cozen’s test)是陽性,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深肌總腱有部分撕裂傷(圖一),動態檢查並無肘關節不穩定。




與病患討論後,執行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於肌腱破裂處,並給予抑制性的肌內效肌貼放鬆手腕深肌肌群(圖二),病患覺得疼痛大幅改善。




門診常見的網球肘族群是家庭主婦、電腦工作者、需要反覆抓握動作的勞動者,反而真的有打網球的病患只有少數,所以病患往往不認為自己是網球肘,而延誤治療。輕微的肌腱撕裂傷可以利用局部熱療、電療、雷射減輕疼痛,並配合網球肘護具或肌貼放鬆肌肉,減少肌腱被反覆拉扯,造成發炎和撕裂傷。必要時,若超音波檢查有合併鈣化性肌腱炎,可以給與震波治療。

嚴重的肌腱撕裂傷則需要更進一步用超音波評估其肘關節穩定度,並執行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更進一步幫助組織修復。

網球肘大多來自於日常生活,所有的病患皆需要減少一些容易誘發網球肘疼痛的動作,減少過度抓握動作、反覆扭轉手腕等,方能長久遠離疼痛。


門診時段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打球吃蘿蔔乾伸不直,慎防韌帶撕裂傷

作者:徐幼鈞

在熱愛打籃球與排球的運動族群中,手指受傷(俗稱:吃蘿蔔乾)是很常見的運動傷害。在經歷高速的衝撞、拍擊與拉扯後,受傷的手指會腫脹疼痛、僵硬,甚至有局部麻刺感。多數人將手指固定休息後可以緩解症狀,但有些患者會有局部韌帶持續疼痛和關節型變等後遺症,進而影響手指彎曲度和精細動作之功能。

案例分享


毛小弟是排球校隊,在比賽中要上前阻截時右手食指受到直接扣擊,於近端指節處產生疼痛、腫脹與僵硬。隊醫緊急給予手指固定、冰敷等急性處置,腫脹稍微緩解,但手指橈側仍疼痛與不穩定感,且有注意到手指伸不太直。

復健科醫師以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近端指節的橈側副韌帶裂傷外(圖1),伸指肌腱也出現部分撕裂傷(圖2),經持續固定1-2週後,與肌能系貼紮術散腫後,開始接受蠟療、雷射等儀器治療,症狀才漸漸緩解。






手指受傷的嚴重度差異甚大。輕微可以只有韌帶與肌腱扭傷,於急性期給予手指關節固定和幾天後採用的熱敷,輔以局部消炎藥物使用,就可以減輕疼痛。倘若已有韌帶與肌腱撕裂傷,除固定與復健儀器治療外,可考慮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甚至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的注射,缺點是治療時疼痛比較明顯。

若患者懼怕打針或受傷位置不適合注射治療,震波治療或高能量雷射可以斟酌使用來幫助止痛與促進組織修復。肌腱完全斷裂或手指骨折的嚴重患者則建議轉介手外科,評估是否進行手術重建,或副木、石膏固定。

急性期過後,病人仍須持續復健運動治療,以盡可能恢復手指精細動作為目標。熱療與電療可以先放鬆局部軟組織,輔以手指主動彎曲和伸展、被動彎曲運動,再給予手指屈肌與伸肌肌群的肌力訓練,讓患者及早回歸原有的生活與運動習慣。



門診時段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屁股痛到變跛腳!小心梨狀肌症候群


作者:徐幼鈞

梨狀肌緊繃合併坐骨神經痛是很常見的疾病,常見的表現是屁股疼痛和跛腳,很容易被誤認為腰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神經壓迫,導致病人頻繁腰椎牽引治療卻成效不彰。

案例分享


李小姐的工作是文書人員,屬於久坐族,習慣右翹腳。某日坐姿起身後,突然發現右側臀部疼痛,疼痛延伸到大腿、小腿和腳底,有時候會有麻刺感。李小姐便開始服用消炎止痛藥、熱敷和針灸,卻仍行走困難,遂一跛一跛地來到復健科求助。

理學檢查與腰椎X光排除腰椎相關病灶,肌肉骨骼超音波發現右側梨狀肌腫大合併壓痛感與坐骨神經一帶疼痛。經討論後,採取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影片),並配合臀部伸展運動與物理治療,使症狀得以明顯改善。




梨狀肌症候群好發於久坐族、習慣性翹腳、站姿不良,或曾經有過臀肌損傷、拉傷的病患。雖然女性相對男性比較常見,但不少計程車司機與長途客運或卡車司機也很常發作。坐骨神經由腰椎薦椎神經根匯集成束後,從梨狀肌底下往外鑽出到表層,故梨狀肌腫脹緊繃時,容易合併坐骨神經痛等大小腿麻痛的表現。

治療的目標是減緩梨狀肌發炎,減少坐骨神經壓迫。急性期要相對休息,可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必要時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直接將藥物注射於梨狀肌,達到快速止痛放鬆的效果。

疼痛過後,病患需配合適當的梨狀肌伸展運動,像是鴿式、躺姿跨腿伸展(figure of Four)(如圖),同時也要加強核心肌群訓練,以增加骨盆穩定性,減少梨狀肌無力、緊繃和發炎的發生。若病患畏懼打針,震波治療也是治療的選項之一。




除了復健治療之外,病患也需要減少久坐時間,減少翹腳,擁有良好的坐姿和站姿,方能徹底杜絕梨狀肌症候群!



門診時段




橈隧道症候群:網球肘的偽裝者


作者:徐幼鈞

橈隧道症候群是背側骨間神經於橈隧道被壓迫而產生的疾病,疼痛位置在手肘外側遠端四指幅左右而非肱骨外上髁,常被誤認是伸腕肌腱發炎(俗稱網球肘)。病患有手腕翻轉疼痛、手指抓握疼痛無力的現象,有些人甚至會影響打字和運動。

案例分享


陳先生是程式工程師,十分仰賴雙手打字。週末高爾夫球比賽後,發現右前臂十分緊繃,手腕上下翻轉和手指抓握時會引發疼痛,於肘關節下方一手掌寬處有明顯壓痛點。雖自行戴上手肘護具與局部藥膏塗抹,症狀仍在且輕敲該處會有向下傳遞的麻刺感。

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診斷為橈隧道症候群,以高解析度超音波發現背側骨間神經於旋後肌出口處有明顯腫脹(圖一)。




與陳先生討論後,採取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術,遂逐漸減少疼痛,並恢復手指抓握力。




橈神經於手肘處分支成橈神經淺支和背側骨間神經,後者會貫穿旋後肌(此結構稱之為橈隧道),接著支配前臂背側的伸指肌群。若神經在橈隧道被壓迫,病患會有旋後肌局部疼痛與上述患者的症狀。雖然位置與網球肘接近而常被誤判,但使用超音波可利用總伸腕肌腱附著點處無明確發炎、病變等結果來幫助鑑別診斷,並找出神經確切的壓迫點進行神經解套注射,可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假使注射效果不彰,可評估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確定背側骨間神經是否已有結構性損傷。若已有軸突病變,則考慮給予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甚或進一步轉介外科,評估是否進行減壓手術。

橈隧道症候群其實常伴隨網球肘一起發生。此類病患除應注意平日伸腕肌群的放鬆,適時增加伸腕肌伸展運動(圖二)與漸進式肌力強化訓練,可以減少反覆發作。由於旋後肌常過度緊繃,適度減少反覆抓握與手臂上下翻轉,並強化二頭肌來代替作工,對症狀亦有幫忙。




門診時段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下肢疼痛問題的新解方-超音波導引注射!

 
作者:徐幼鈞

下肢疼痛、酸軟、乃至角度受限是復健科門診隨處可聞的主述。這些問題從外傷性的因素、肌肉肌腱撕裂傷等,乃至退化性關節炎都應當被考慮。然而神經夾擠症其實並不少見,易造成反覆發作以及活動困難乃至工作生產力的下降,但卻容易被忽略。

案例分享


黃太太抱怨膝蓋後側疼痛,尤其是蹲下時,膝蓋後側疼痛常使她站不起來,而過長時間的直挺挺地站立也會誘發此一症狀。而其他的活動如正常行走、登階並不影響,這令她覺得困擾,並大大地影響她的生活品質。

就診後,在排除外傷性因素且X光僅輕微退化的情況下,復健科醫師利用超音波完整檢查膝蓋後,於坐骨神經、脛神經與總腓神經處有明顯腫脹與疼痛,故經建議下以超音波導引進行上述神經的解套治療。於數次療程結束後,症狀明顯緩解。以下影片是總腓神經解套治療。




隨著超音波掃描的技術與機器的發展日趨成熟,軟組織超音波已成為診斷與治療骨骼肌肉關節與軟組織損傷的最佳利器。專精此道的復健科與疼痛科醫師雖仍稀有,但因此方式確實可以幫助醫師達到更明確的診斷,輔助進行注射治療,故成為目前學界的主流。

徐幼鈞醫師指出,慢性疼痛伴隨的神經夾擠、嵌壓和發炎,可有效地利用神經解套術改善疼痛。然而徐醫師提醒大家,於導引注射後,病人需要配合運動治療減少疾病復發,教導病人下肢肌力訓練,以減少疼痛再次發生。

徐醫師亦表示,目前常用的超音波引導治療的項目有很多,可以根據病人於超音波底下的發現,給予適當的注射處方。於急性期或大發炎期,可以斟酌情況給與少量類固醇注射,而亞急性或慢性期,則給予多次葡萄糖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較為適當,並輔以階段性運動調整與強化,促進組織修復,改善疼痛,方能減少復發,降低失能。



門診時段



衝刺後的大腿後側疼痛:易被忽略的膕旁肌受傷?


作者:徐幼鈞

大腿後側肌群的鍛鍊常常被忽略,但其重要性卻不亞於前方的股四頭肌群。它們與股四頭肌協同作用來穩定膝關節,行走、上下樓梯、蹲站等都需要它們的幫助。若大腿後側肌群有撕裂傷,病人可能有行走困難、坐立難安、運動表現下降,也易被誤認為是坐骨神經痛而延誤治療。

案例分享


胡小妹是競技啦啦隊員,一個月向前踢腿過頭後,感覺右大腿內後側緊繃疼痛,上下樓梯、蹲站動作有困難。雖經局部按摩、熱敷和藥布使用,而疼痛依舊。因比賽在即,遂來門診求治。復健科醫師執行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半膜肌部分有新舊交雜的撕裂傷(圖一),經討論後採超音波引導注射治療、休養與復健,症狀才逐漸緩解。




大腿後側撕裂傷分成兩類型,第一類是股二頭肌的肌肉肌腱交界處撕裂傷,常見於快跑後的大腿後側疼痛的病人;第二類是近端半膜肌撕裂傷,主因是跳舞或踢腿等動作後發生,於滑雪與競速游泳愛好者也不少見,屬於肌肉被過度拉長所造成的撕裂傷,需要更久的康復時間。

除運動員外,臀肌無力、久坐族群、臀部大腿後側緊繃者,也可能因瞬間起身、前彎腰或跳躍而造成受傷,此時用滾筒按摩或拉筋運動無法改善疼痛,反而易加劇症狀。軟組織超音波可以幫助復健科醫師,判斷是否有肌肉撕裂傷,受傷的位置與嚴重程度,並適時調整治療項目。

輕微大腿後側肌群撕裂傷除局部熱療、雷射之外,可考慮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嚴重的撕裂傷可評估施打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以加速組織修復。嚴重大面積裂傷者,除了血水抽除外,可能要評估轉介手術修補。無論是輕微或嚴重受傷,漸進式的復健運動都須包含大腿後側伸展、臀肌強化和下背肌強化(圖二),復健目標是讓病人盡早回歸日常生活,甚至回歸運動場。




自由時報醫療版文章連結

門診時段



前進甲子園的阻礙_少棒肘


作者:徐幼鈞

甲子園曾是許多棒球少年少女心中的殿堂。然而,過度投球、對肘關節負擔較大的投球方式、不正確的投球姿勢等,都可能引起肘關節內側疼痛、腫脹,肘內側不穩定感,甚至角度受限,這些都是少棒肘可能的表徵之一,可能讓棒球夢破滅。

案例分享


王小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打棒球,進入國中棒球隊當投手,採低肩側投。最近幾個月投球時,右肘內側有疼痛和不穩定感,合併投球精準度下降、球速下降,適時的冰敷和伸展運動並不能完全解決症狀,遂至復健科就診。

醫師評估後利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尺側副韌帶前束有撕裂傷(圖一),X光也顯示內側肘上髁有扯離性骨折,經討論後決定給予超音波引導增生治療,合併屈腕肌強化運動,促使症狀逐漸改善。




青少年的運動傷害與成人不盡相同,原因是青少年生長板未癒合,骨頭相對成人脆弱,容易發生扯離性骨折,也易傷到生長板。

少棒肘以投手最為常見,因為在投球的加速期(accelerating phase),肘內側外翻壓力最大,此時若因疲勞、虛弱或姿勢不正確導致外展不到90度,很容易造成尺側副韌帶前束受損。長期反覆投擲運動合併尺側副韌帶損傷、鬆弛,肘內側容易有不穩定感,甚至更進一步造成肘外側橈骨和肱骨擠壓而產生疼痛。

治療的第一步是減少過度投擲、調整投擲姿勢,穩定維持肩膀角度,同時加強肘內側屈腕肌群的訓練(圖二),以減少外翻力矩與受力,增加穩定度。更進一步,可考慮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加速韌帶修復機制,減少肘外翻變形、退化性關節炎,或橈骨軟骨損傷的機會。




復健科醫師建議要及早復健治療,一旦已經從肘內側疼痛演變成外側疼痛,就要小心分離性骨軟骨炎,有可能嚴重到需要手術介入才能痊癒。



門診時段




著裝的疼痛與外側大腿麻木:股外側皮神經發炎


作者:徐幼鈞

髖部外側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股骨大轉子滑囊炎、臀中肌肌腱病變、臀小肌肌腱病變、退化性髖關節炎、股直肌肌腱炎、彈響髖等原因,也可能是腰椎神經壓迫的遠端轉移痛。然而有些病患常抱怨的症狀是大腿前外側上方三分之一疼痛,尤其是坐姿起身和足部蹬地前進時容易發作,甚至穿著衣物時碰到就不舒服,常伴隨麻刺感,乃是典型的股外側皮神經發炎。

案例分享

何先生最近幾個月感到反覆右側髖關節外側疼痛,走路和爬樓梯會加重疼痛,輕觸大腿前外側上方皮膚就會引發不適感,甚且會向上與向下延伸到右下腹與大腿中段。口服消炎止痛藥與局部藥布貼覆只能達到部分症狀緩解,何先生遂來復健科求治。

在排除其他潛在問題後,發現輕敲會呈現麻痛的位置接近前髂上嵴,經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外側股皮神經腫脹,局部按壓可以再現症狀。經與患者討論後以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治療(影片),再配合復健與生活習慣調整,症狀逐漸改善。




股外側皮神經發炎比較容易發生在懷孕、大腿與下腹肥胖者、喜歡穿著緊身褲、反覆深蹲動作、盤腿或習慣於皮帶上掛大串鑰匙及工具的人。因為股外側皮神經會繞過前髂上嵴,並進入擴筋膜張肌和縫匠肌之間的筋膜層(左圖),若在前髂上嵴處反覆地磨擦壓迫,則容易導致神經發炎,造成病人走路和爬樓梯疼痛。

復健科醫師建議病患除了復健儀器治療之外,應減少穿著緊身褲、盤腿或緊繫皮帶的習慣,必要時需要減重,減少局部脂肪堆積造成的壓迫。肌力訓練的部分須加強臀外展外轉肌群訓練(右圖),並放鬆擴筋膜張肌,方能減少復發,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門診時段



肩頸疼痛成因多元_超音波導引「解套」


作者:徐幼鈞    

肩頸酸痛、緊繃、頸部活動受限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主述,有些痠痛感甚至會延伸到頭部造成頭痛,或延伸上背部導致膏肓痛,但疼痛成因多元,除了扭傷拉傷、頸椎退化、肌筋膜疼痛症等原因外,「神經夾擠症候群」也是可能病因之一,會導致反覆發作、肌肉緊繃、頭痛,可說是患者的夢魘。

案例分享


陳老太太肩頸痠痛多年,合併右側後上背緊繃,於轉頭和頸部側彎時容易產生疼痛,即使服用肌肉鬆弛劑和消炎藥,也只能達到部分緩解,偶爾會同時合併頭痛和膏肓痛,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經醫師利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患者上背部疼痛緊繃處適逢脊椎副神經、背側肩胛神經經過,神經稍微腫脹合併顯著壓痛與隱傳痛,屬於肌筋膜疼痛症合併神經夾擠症候群,建議以超音波導引進行神經解套注射數次後,症狀明顯緩解。(影片)




「神經夾擠症候群」(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是指神經因為被夾擠而產生的疼痛、麻刺感、甚至是無力或感覺異常等表現,發病原因很多,以陳老太太為例,可能是長期姿勢不良、曾經有外傷病史,而不當背負重物或者按摩也可能造成神經與相鄰的肌肉受傷;這類患者可能同時有頸部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造成的頸神經根壓迫症狀,進而產生長期的肩頸痠痛。

目前可透過精準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診斷神經夾擠症候群,再利用神經解套注射(Nerve Hydrodissection)改善疼痛、減少神經壓迫,醫師會視病程採取注射低濃度葡萄糖、少量類固醇、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術等。倘若反覆發作,則肌筋膜疼痛症或並存的其他問題則必須要仔細排除,可以考慮針對激痛點進行乾針或震波治療,同樣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相關治療後,病人都需要配合運動調整與強化,減少上斜方肌與胸小肌過度緊繃,加強菱形肌與下斜方肌的鍛鍊(如圖),同時也要檢視日常生活的危害因子,不要長期低頭工作、使用手機,適時調整生活習慣,以促進組織修復,改善疼痛,方能減少復發,降低失能。




自由時報醫療版文章連結

門診時段



跌倒後膝蓋跪地_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傷


作者:徐幼鈞

韌帶是膝關節沉默的工作者,與肌肉一同分擔穩定膝蓋的重責大任,其中又以前、後十字韌帶最廣為人所注目。前十字韌帶損傷常見的機制,偏向運動型的傷害,例如跳躍後膝蓋直直著地,彎曲角度不足,合併膝蓋內八,抑或者膝蓋彎曲同時扭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傷害。後十字韌帶損傷主要是由前往後的撞擊力,可能是車禍使膝蓋撞到儀表板,或是摔倒跪地使小腿相對後移,而造成後十字韌帶撕裂傷。

案例分享


黃先生在練習橄欖球時,被隊友由前往後撲倒,當下右側膝蓋瘀青、腫脹,雖冰敷、右膝抬高與適當休息後,仍無法順利蹲下。下樓梯有痠脹和不穩定感,黃先生遂來復健科門診求治。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發現膝蓋內有大量積液,後十字韌帶腫脹(左圖)。

經討論後,將組織液抽除後給予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影片),輔予生活衛教、適當護膝使用和漸進性運動指導,鍛鍊股四頭肌與膕旁肌群,並強化膝關節平衡感與本體感覺的訓練,右膝穩定度才逐漸改善。




後十字韌帶撕裂傷比前十字韌帶少見且易被忽略。一般使用超音波檢查即足以勝任,除非患者體型較大,或局部腫脹厲害,則得仰賴磁振造影檢查(右圖)。




常見的症狀是膝蓋無法彎曲到底,下樓梯會疼痛,有膝蓋不穩的表現,日後患側較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易有反覆出現的關節積水。其治療主要根據撕裂傷的嚴重度而不同,輕度扭傷可使用深層熱療、電療,並配合運動指導;部分撕裂傷的病患可考慮自體血小板血漿或高濃度葡萄糖水做增生治療,以減少疼痛、加速韌帶修復;若是全部斷裂,且合併有其他韌帶、半月板損傷,則需評估是否手術。

醫師提醒大家,無論何種嚴重度乃至已經接受過手術重建,都要配合漸進式運動治療,方是長久之道。



門診時段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寶寶的頭常傾向一邊,小心小兒斜頸症


作者:徐幼鈞

家有新生兒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看著小寶寶從躺到坐立、轉頭到翻身,有時候會意外發現小寶寶總是喜歡頭歪向同一邊,甚至可能發現小寶寶的頭型和臉型不對稱,又或者在頸部可摸到小硬塊,以上都是典型小兒斜頸症的表現。

案例分享


陳媽媽帶著3個月大的女寶寶來到復健科門診,覺得寶寶的頭總歪向左邊。醫師評估後發現右頸鼓脹,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側胸鎖乳突肌正常(左圖AB),右側胸鎖乳突肌腫大(右圖AB),但目前無纖維化,遂安排小兒物理治療。




斜頸症最常見的原因是單側胸鎖乳突肌肥大或纖維化,右側比左側常見,因此寶寶容易轉頭向左側、傾向右側,若長期沒有治療矯正,可能導致頭型和臉型不對稱,出現大小臉的症狀。研究指出有高達12%的寶寶合併同側髖關節發育不全症。故醫師除了檢查頸部之外,也要排除斜視、弱視、脊椎骨性結構異常,甚至要追蹤髖關節的變化。

徐幼鈞主治醫師指出,軟組織超音波可幫助診斷斜頸症,乃臨床上最重要的工具。胸鎖乳突肌變化分為四級,一級是明顯肥大,會出現假性腫瘤的樣子,雖然嚇人但其實是良性腫塊;二級是肌肉出現少於50%的纖維化;三級是出現大於50%纖維化;四級是已產生纖維索狀結構。

小兒物理治療主要幫助第1-3級的小兒斜頸症,復健時間約是6-18個月。多數的寶寶可藉由姿勢擺位、牽拉運動和誘發主動運動等復健手法來大幅度改善。以右側胸鎖乳突肌緊縮為例,應讓寶寶右側躺,以姿勢擺位達到牽拉肌肉的效果,並給予右上方向的聲光刺激,讓寶寶主動轉向右側。

若復健治療後,寶寶頸部活動度改善有限,或追蹤超音波發現已出現第四級纖維索狀結構,此時胸鎖乳突肌比正常側薄,復健效果不佳,須要手術治療介入,並於術後再開始復健,以減少復發。


門診時段



網球腿:著名的小腿肌肉撕裂傷


作者:徐幼鈞

網球腿和網球沒有關聯,它是因為小腿肌肉出現撕裂傷而伴隨著腫脹、瘀青和行走困難,病人常有小腿被踢到的感覺。症狀可能發生在運動追逐、起身蹬地、甚至單純只是在追垃圾車時發生。輕微的狀況可以休息和伸展小腿肌群達到緩解,嚴重則可能產生腓腸肌、比目魚肌大片撕裂傷、小腿腫脹緊繃,甚至壓迫到腓腸神經。

案例分享


陳先生有一天在停放機車時,右腳向下踩著中柱向後一頂,瞬間覺得後內側小腿被踢到的感覺,且逐漸瘀青腫脹。他雖試著冰敷、休息,但疼痛依舊且行走困難。於復健科門診評估時,湯普森測試為陰性,而後內側小腿中段有壓痛,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在內側腓腸肌與比目魚肌交界處有撕裂傷(圖一),合併血腫位於腓腸肌內。




為了能讓陳先生回到他熱愛的運動場上,在執行血水抽吸與局部貼紮固定數天後,選擇執行超音波導引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輔以漸進式小腿伸展與運動強化,情況才得以緩解。

「網球腿」此種肌肉撕裂傷肇因於小腿瞬間且強力的離心收縮,容易發生在肌力不足或肌肉彈性不足的人,病人會感到內後側小腿被踢到,合併腫脹、瘀血。急性期建議務必休息,抬高患側和冰敷並停止運動追逐。因為會有單腳支撐與施力的過程,所以也不建議爬樓梯,以免傷勢加劇或出現跌倒風險。

建議找醫師評估撕裂傷的程度,第一級只有微小撕裂傷、無明顯血腫;第二級有明顯血腫,撕裂傷範圍小於1/2;假若範圍大於1/2,則屬於第三級,需要尋求骨科評估手術。

無論程度,急性期後都建議配合小腿溫和地伸展運動(圖二)與漸進式肌力訓練,但不宜重壓與大力按摩。亞急性期可以積極地以血小板血漿注射患處,幫助局部組織修復並減輕疼痛,減少未來反覆拉傷的機會。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