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肌筋膜疼痛症

作者:徐幼鈞

徐醫師近來觀察孕婦產婦動作時,發現有關親餵哺乳容易發生媽媽手、肌筋膜疼痛症,甚至懷孕期間出現的腰酸背痛、薦髂關節疼痛、恥骨聯合區域疼痛等問題,這和體重上升、韌帶鬆弛以讓寶寶容易娩出、失衡的肌肉強度與姿勢不良都有關聯,這都讓本來以為卸貨萬事安,正想鬆一口氣的開心媽媽會遇上許多不舒服,並增加了媽媽持續哺乳的困難度。

我們可以使用電動擠乳器來避免過度使用外展姆長肌與伸姆短肌以降低媽媽手;增加核心肌群訓練改善腰痠背痛,但是,肩頸區域的肌筋膜疼痛症是不管怎麼調整動作,媽媽在餵奶時,總是免不了低頭調整含乳的狀況,故肌筋膜疼痛症容易反覆再發。久坐不動,坐在軟床或沙發上抱著大、小寶溫存,則可能因為循環不好造成臀大肌、臀中肌與梨狀肌疼痛。

肌筋膜疼痛症主要的成因是肌肉緊繃、長期姿勢不良,同時與活緊張、情緒壓力、反覆性的動作有關。肌肉緊繃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好,局部相對缺氧、缺能量,使緊繃的肌肉無法利用能量而正確地放鬆,我們稱之「能量危機」。

這些緊繃的肌肉有幾個特點:
  • 第一是可以觸摸到緊繃帶(taut band)
  • 第二是局部刺激可以誘發疼痛,甚至有轉移痛、局部收縮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此疼痛點稱之激痛點(trigger point)(影片)



面對肌筋膜疼痛症,我們可以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同時配合熱療、電療、伸展運動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若是上述效果不彰,可以施打葡萄糖水、局部麻藥或類固醇於緊繃肌肉,同時配合針刺手法,達到治療效果。如果仍然在親餵泌乳,則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將不適合在此階段使用,建議採用乾針治療或者增生治療。

台灣肌痛點注射治療的發展相當久遠,由洪章仁教授由美國引進回台灣。傳統上會以23或25號注射用針頭進行治療,內容物可以是類固醇、局部麻藥、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水、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或者不使用任何藥物(即乾針治療)。

但是由於針頭有刃面,反覆針刺手法有可能傷害到肌肉纖維,術後的腫脹感比較厲害,故自洪章仁教授的得意門生周立偉教授以降,多改採用毫針(即針灸用針)。由於是圓利針的關係,相對來講比較不會傷害組織,而且針徑極細,約為一般30-32號針頭大小,執行後腫脹感比較小。

但由於運針需要更高技巧,控針方向拿捏需要豐富經驗,所以難度更高。其手法是藉由左手精確地觸診定位緊繃帶的位置,右手持針,利用右手精準且穩定地轉換毫針的方向,有效地誘發局部收縮反應,更能放鬆緊張的肌肉(圖一)。




如果左手觸感不夠理想,則可以考慮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但毫針非常細,要能同時治療並且於螢幕上清楚呈現相當有難度,故多半改回一般25號針頭來使用。

治療後,有些人局部痠脹感比較強烈,會配合抑制性的貼紮治療(圖二),減緩不適,也能抑制肌肉一直收縮,是病患可以考慮的治療方法之一。






此外,震波療法、背肩胛神經與副神經解套治療也是額外的治療選項之一。尤其是病患反覆因肌筋膜疼痛症而坐立難安、睡眠品質差,或是合併上肢到手背酸、麻、疼痛感,或是無法緩解的膏肓痛等,醫師建議背肩胛神經與副神經解套治療(參考肩頸痠痛那篇),直接改善範圍不明確的神經疼痛和難治的膏肓痛,效果也很不錯喔!



門診時段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越跪越痛的髕前滑囊發炎

作者:徐幼鈞

膝蓋前方疼痛若與籃球、排球運動相關,因反覆跳躍使髕骨肌腱逐漸累積壓力,造成肌腱腫脹與疼痛,甚至無法靠休息來緩解,俗稱為「跳躍者膝」。

假如與跪地擦地板、鋪地磚等動作相關,反覆撞擊摩擦膝蓋前側,容易導致髕前滑囊發炎。少數病人是摔倒後膝蓋著地,雖出現腫脹、瘀青但影像上並無發現骨折,此時就需要排除是否為創傷性髕前滑囊炎。

案例分享


郭太太是家庭主婦,最近覺得雙膝前側疼痛,沒有明顯外傷史。防疫期間為了整理住家環境,有反覆跪地擦地板和噴灑酒精。她覺得髕骨的正前方腫脹、發熱,膝蓋彎曲時也比較疼痛。局部冰敷與消炎止痛藥塗抹後有比較緩解,但還是擔心會不會亂長東西,於是決定求診於復健科醫師。

超音波檢查發現髕前滑囊有積液堆積與軟組織腫脹(圖1),觸診該處會誘發疼痛。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抽吸積液並給予消炎藥物注射,同時衛教病人減少膝蓋跪地來避免刺激滑囊,病人的疼痛於是逐漸緩解。




髕前滑囊位置表淺,藉由仔細地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即足以診斷,但仍需要與髕骨骨折、髕骨肌腱炎、著骨點發炎和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等進行鑑別診斷。軟組織超音波無疑是復健科醫師的一大利器,當X光沒辦法排除是否有骨折時,超音波可以用來直接查看髕骨表面是否有斷端與骨裂(圖二)。




至於髕骨肌腱有無發炎增厚、膝蓋有無軟骨磨損、髕骨表淺處是否有明顯滑囊積液等,更是X光所無法提供資訊的範疇,此時超音波的診斷性媲美於磁振造影。

一般的髕前滑囊炎可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與抽吸積液,必要時注射類固醇於滑囊內也卓有成效。若是創傷性滑囊炎,則可在導引下抽吸血腫,精準地減緩不適;倘若懷疑有感染,也可予以抽吸送化驗,再依細菌培養結果給予對應的抗生素治療。



門診時段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足底筋膜炎

作者:徐幼鈞

足底筋膜是很強壯的結締組織,在人類行走過程扮演吸震與幫助推進的角色。一旦腫脹、發炎、破裂皆會使足弓支撐力不足,增加足底內側的壓力,病患的典型症狀是腳掌足跟處疼痛,尤其是下床第一步最痛,有時疼痛會蔓延到整個內側足弓疼痛,無法久站久走。

此時就須要軟組織超音波幫助診斷足底筋膜炎,並同時排除是否有後脛肌肌腱病變、跗骨隧道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

案例分享


周先生最近發現起床的第一步容易有足跟疼痛,多走幾步便會緩解。他試著做顛腳尖的運動,只能部分緩解足跟痛。剛好這個周末與朋友去爬山,回來後足跟疼痛難忍,幾乎需要拄枴杖才能走路,便來復健科門診求治。

理學檢查發現雙側扁平足,雙腳於足底筋膜的跟骨接點處皆有壓痛,超音波檢查發現足底筋膜明顯腫脹,超過4.0mm(圖一),確診為足底筋膜炎。經討論後,安排震波治療並配合自我小腿伸展放鬆、足底肌群強化訓練,慢慢地緩解足跟疼痛。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是多發性的,需要同時評估是否高足弓或扁平足小腿後側肌太緊繃阿基里斯腱太緊、髖部外轉肌群太弱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足底小肌肉負荷過大、緊繃,進而增加足底筋膜的壓力。

治療的方式除了放鬆小腿後側肌群(參考網球腿的拉筋方式)、強化後脛肌、強化髖部外轉肌群之外,也要同時鍛鍊足底小肌肉的力量,常用的方式是練習抓地(圖二)、腳趾猜拳,前者是將足跟固定於毛巾一端,腳趾屈曲抓住毛巾,是常示範的訓練方式。




針對足底筋膜疼痛,可以考慮震波治療,達到減少足底筋膜疼痛、發炎,並刺激組織修復再生。有些病患已有足底筋膜小撕裂傷,建議超音波導引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或增生療法,直接對於撕裂傷進行修復。治療後,醫師建議除了穿上量身訂做的鞋墊之外,也可以考慮貼紮治療(圖三),輔助緩和疼痛。




對於類固醇的使用,對於急性腫脹發炎的病患,可以考慮使用,但須要在「超音波導引」的狀況下,施打於足底筋膜「旁邊」。若反覆施打於足底筋膜「內部」,仍有可能導致脆化,往後可能有破裂的機會。(影片)






門診時段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骨質疏鬆症的判定

作者:徐幼鈞

骨質疏鬆是老人家健康的隱性殺手,因為台灣人相對外國人不喜歡曬太陽,承重型運動的比例也比較少,主要的活動是散步、健走為主,這些活動不能有效地刺激骨質密度增加,所以,很多病患是急性背痛發現胸椎腰椎處壓迫性骨折、跌倒後發生柯力式骨折(Colles’fracture)或髖骨骨折,才診斷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是用DXA雙能量X光掃瞄儀骨密度掃描測定骨密度值 (bone mineral density),並以T分數的方式衡量病人與年輕健康女性(35 歲)骨密度值的差異。此檢查目前多為自費檢測。正常人的T值是大於-1,骨質稀少症是-1到-2.5之間,而骨質疏鬆症則是T分數低於-2.5,若指數小於-3.0稱為嚴重骨鬆。

坊間許多人會使用超音波儀來進行篩檢,準確度相當存疑,很常遇到緊張的患者跑來做DXA,然後DXA報告是正常的,所以就算篩檢有懷疑也先不要緊張,做完DXA再討論。

目前骨密度掃描是檢查腰椎和髖骨頸部,受限機器與場地關係,多半得在醫院執行檢查。圖一是腰椎的骨密度掃描,T分數平均值低於-2.5,即是骨質疏鬆症。(要預先排除T分數過高的腰椎是否是壓迫性骨折或骨刺增生,極端值必須拿掉不列入判定,假如開過刀有鋼釘鋼板也得排除。)




圖二是髖關節的骨密度掃描,只需要看髖骨頸部的T分數,若低於-2.5,即是骨質疏鬆症。




腰椎與髖部的檢查指數如果有落差,取最低的指數當作最終的判定準則,比如腰椎是-3.0,但髖部是-1.9,則最後判定是-3.0。

一旦診斷骨質疏鬆症,合併一處骨折,便符合骨鬆藥物的健保給付。醫師建議病患需要長期使用骨鬆藥物維他命D3(至少800-1000 IU)鈣片(至少1000-1200mg),並漸進性增加運動訓練,減少再次因跌倒而發生骨折!藥物使用上不能隨意停藥,必須審慎與醫師配合追蹤。

而骨鬆患者DXA建議一到兩年要重做一次,如果判定為正常族群,除非有開始使用常規化療藥物或者長期口服類固醇使用,不然三、五年在側一次即可。

對於骨鬆的病患建議,醫師建議低強度運動,例如於具有緩衝效果的路面走路30-45分鐘,每週執行三次;輕度的腹肌與背肌訓練(負重少於10磅)。剛開始運動,建議找物理治療師一對一進行運動強化,並配合姿勢調整,減少自行運動造成的受傷。

如果是骨密度掃描是骨質稀少症(T分數在-2.5到-1)之間的民眾,建議開始自行補充維他命D3和鈣片,並且有計畫地增加負重性運動,才能減緩骨密度惡化,同時更可以改善體適能,達到健康老化的效果。這群病人雖然不到骨鬆的標準,但反而很容易因為外傷而出現骨折,且又不符合健保可以給付藥物的規範,所以適當的預防甚至開始自費骨鬆藥物的使用都可以斟酌考慮。

如果想靠日曬來增加維他命D的合成是非常好的概念,但由於良好的照射必須是正中午、露出手腳、照射至少15分鐘以上,可能很少人能承受,又由於空汙嚴重或者氣候因素,陽光曝曬的效率不好,所以還是需要適當額外補充。

鈣的攝取也是一樣,單靠牛奶、小魚乾、乳酪、金針菇、適當豆漿等等雖有幫助,但攝取效益較弱,而且很多人有乳醣不耐症的腸胃問題,所以額外攝取應待予以考慮。鈣片使用上固然各廠牌都有其優缺點,但大原則差不多,一般是飯後使用,建議白天攝取,使用後補充足夠量的水分以避免便秘與結石。

廠牌建議以使用的習慣為優先考量,不然有的人對這牌子覺得會脹氣,有的人覺得那一牌化學味道重,結過反而使用的順應性不好,擺在家裡沒吃反而浪費。攝取的劑量建議要自己去看一下包裝,上面都會註明實際鈣含量與維他命D的含量,要自己算一算要吃到一顆還是多顆喔!



門診時段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高爾夫球肘

作者:徐幼鈞

高爾夫球肘相對網球肘發生的機率比較低,主要發生於手肘內側,位於內上髁的屈肌總腱(common flexor tendon)因為長時間的負荷、反覆搬運重物、機械性的手腕動作,而產生肌腱撕裂傷、發炎、腫脹的變化。有些病患會同時合併高爾夫球肘和網球肘,兩者都屬於職業病號發的部位。

案例分享


莊先生是大賣場的工作人員,平常需要雙手負重搬運貨物,最近發現右手肘內側疼痛,尤其是手心向上搬重物時最為明顯,局部觸摸有腫脹、發熱感,他先使用消炎止痛貼布,同時接受針灸治療,但只能達到少量改善,遂來復健科求治。

理學檢查發現內上髁有壓痛點,手肘外翻壓力測試(valgus stress test)為陰性,輕輕敲擊附近的尺神經也沒有明顯麻刺感,軟組織超音波看到屈肌總腱呈現低迴音性的腫脹(圖一),並伴隨些微發炎反應。




經詳細的解釋後,病患先接受熱療、電療和雷射等物理治療,並輔以抑制性的肌貼(圖二)放鬆手腕深肌肌群,病患覺得疼痛大幅改善。




高爾夫球肘的復發與機械性的手腕動作、過度的負荷有關,所以皆需要衛教病患相對休息,搬運改成施力臂短的動作,或是使用舉重機室內載貨車幫忙運送,必要時,可以改為兩人協力搬運,盡可能減少前臂屈肌的負荷。

對於高爾夫球肘急性發炎的病患,可以接受超音波導引類固醇注射,快速抑制發炎、減少疼痛。若是已有肌腱撕裂傷的病患,此時治療需以增生療法或是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為主,可以避免因類固醇而肌腱脆化,也能達到止痛,額外能慢慢修復撕裂傷。

門診時段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媽媽手

作者:徐幼鈞

身為一個重操舊業的哺乳媽媽,我非常可以同理哺乳容易發生的一切骨骼肌肉疾病,例如;媽媽手、肩頸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甚至懷孕期間出現的腰酸背痛、薦髂關節疼痛、恥骨聯合區域疼痛等,都增加孕產婦回歸孕前生活和職場的難度。

其中,媽媽手真的與擠奶、抱小孩的動作有關,這些動作皆需反覆彎曲伸展大拇指的掌腕關節,而擠奶更合併捏、加壓的元素,更增加了掌腕關節的壓力。

案例分享


王太太已哺乳三個多月,近日發現左手大拇指到橈側手腕有發熱、腫脹、疼痛的現象,捏和抓握的動作容易誘發疼痛,她上網搜尋文章後認為是媽媽手,有給予冰敷和簡易護具,疼痛部分緩解,但容易反覆再發,不料到幾日後右手也有相似的症狀,王太太只好尋求復健科醫師的幫助。

理學檢查發現雙側的握拳尺偏測試(Finkelstein test)皆陽性,超音波檢查發現雙側的伸拇指短肌腱鞘腫脹合併發炎(圖1),上下交叉的位置並無明顯積水或發炎,故診斷為雙側媽媽手。




仔細與病人討論後,了解類固醇的局部作用與效果,便先執行左側超音波導引類固醇注射(影片),一周後症狀幾乎全部消失。




媽媽手的治療在初期可以使用固定拇指掌腕關節、腕關節的護具,同時搭配熱療、電療和雷射等儀器減少發炎,達到止痛效果。若不喜歡穿戴護具的病患也能使用貼紮治療(圖2),找出外展拇長肌、伸拇指短肌的位置,並將其擺在伸展位置,給予抑制性的治療,也能達到舒緩止痛的療效。




若病患已經嘗試上述方式,仍然效果不彰,可以接受超音波導引類固醇注射,尤其是正在發炎的媽媽手,效果奇佳!但在注射之前,醫師需告知哺乳的患者,類固醇會使乳汁分泌短暫減少,但並不需要停止哺乳,目前並無類固醇藉由乳汁影響嬰兒的研究。

超音波導引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減少過多類固醇使用,達到精準且有效的治療。病患有任何問題都能詢問復健科醫師。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