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幼鈞
衛小弟在3歲的時候說話結結巴巴的,「臭奶呆」的狀況聽起來蠻可愛的,但直到5歲的時候仍然沒有改善,在幼兒園老師建議下前來檢查。醫師發現弟弟除了構音不標準外,起始字句容易延長、重複,例如請他說出自己的名字時,會回答:「ㄨㄨ我我叫衛小弟」,使用的語句也比較簡短、詞彙較為單一,故安排轉介專業的語言治療。
口吃是指說話過程中有斷斷續續、無法流暢完成語句的現象,從而造成個案益發緊張,甚至不喜歡開口說話。雖然每個人在2-3歲牙牙學語時,皆會發生說話不流暢的正常現象,但大多會隨著成長與外在訓練刺激而自然改善。倘若4-5歲仍然有口吃,則需要找復健科、小兒科、與耳鼻喉科等專科來確認狀況,並適時轉介語言治療。造成口吃的原因目前仍然未明,有研究指出與基因變異、家族遺傳相關,有家族史的小朋友有比較高的機會有口吃。它的主要特徵有重複、延長、停頓等現象,例如:
1. 重複:ㄨㄨㄨㄛˇ叫衛小弟。我我我….
2. 延長:大---家好。
3. 起始困難:第一個字等比較久。
除上述狀況外,有些小朋友還會過度緊張,導致臉部肌肉過度用力,伴隨不自然的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可能進而產生自卑感、社交畏縮的狀況。
治療的部分需要家長與小朋友一起配合,直接訓練小朋友本身說話的流暢度,可以打節拍、調整語速、運用音律訓練流利度、以及自我放鬆的訓練。間接的部分可以修正環境,讓家長不要強行指正口吃,跟小朋友說話時候放慢語速,讓小朋友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說完想表達的話,並且建立良好溝通模式。大部分的小朋友經過妥善的治療訓練後,有機會在學齡前改善症狀,建立自信。
自由時報 5歲童講話臭奶呆 3症狀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