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2024/12/14-15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NMUSIT2024)

感謝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的邀請,我很榮幸擔任腋下到手肘段的講師😍😍😍 
講解的內容是腋下到手肘段的肌皮神肌、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外側前臂皮神經、內側前臂皮神經、後側前臂皮神經、腋神經、上肩胛神經,與常見的受傷位置與處理方式。

有任何上述神經問題,都能來診所找醫師檢查,
再討論治療方式喔🤩🤩🤩









演講教學

 

工作坊講師照片

2024/12/14-15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NMUSIT2024)






2023/05/18-19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2023/12/16-17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NMUSIT2023)








2023/05/6-7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2022/12/3-4 第七屆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2022)




2022/8/6-7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20220803宏正自動科技公司演講



2022/05/18 振興復健科超音波教學






2022/04/13 振興復健科超音波教學



2022/02/09 振興復健科超音波教學



2022/01/08 第一屆三榮超音波工作坊






2021/12/25-26 第六屆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2021)








2021/01/28 Konica Ultrasound 主辦 Role of Ultrasound in Evaluation of Nerves And Neuro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Workshop




2020/11/14-15 第八屆骨骼肌肉系統學超音波工作坊  (USMSIT 2020)
2020/12/19-20 第五屆神經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NMUSIT2020)




2021/04/13台電職場健康講座:下背痛的治療與預防











困擾的耳朵後疼痛:淺談耳大神經的壓迫

 作者 徐幼鈞

陳先生於數月前的某次感冒後,開始出現反覆地右耳後方疼痛,有時會蔓延到右頸部和右後腦,合併轉頭時出現不適。他先到耳鼻喉科尋求專業檢查,於痛點附近有觸診到一個小型淋巴結,然而此時已無外耳道與耳內發炎,也沒有耳鳴與明顯的暈眩。這個痛感並非搏動性的表現,陳先生也沒有畏光、怕噪音等偏頭痛的徵象。他剛好在陪家人復健時不經意的提問了他的困擾,於是接受了相關診療。在觸診時發現右側胸鎖乳突肌緊繃,於上三分之一近該顆淋巴結處有壓痛點,並會誘發右耳疼痛。超音波檢查發現耳大神經腫脹,經討論後,遂執行超音波導引耳大神經解套術,他的右耳疼痛終於得到緩解。

耳大神經屬於感覺神經,主要支配耳朵後側附近的感覺,隸屬於淺頸神經叢的分支。它由胸鎖乳突肌後緣鑽出,往前走在此肌肉的表層,並斜往耳朵方向延伸(圖),最後穿入腮腺淺層。耳大神經發生夾擠主因可以是長期不良姿態,造成胸鎖乳突肌太緊繃而壓迫,或急性肌肉拉傷而壓迫,也可能因鄰近的淋巴結或腮腺發炎腫脹而出現壓迫。在排除或治癒外耳道炎與中耳炎等疾病後,倘若仍然有耳朵後下方的疼痛,就須要排除是否是此一神經的壓迫。



治療的部分建議可以輔以熱療、電療和徒手治療放鬆頸部肌肉、上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配合姿勢矯正以減少駝背、圓肩。對於該神經的夾擠,亦可以使用低能量雷射來治療。假若上述方式仍效果不佳,以超音波導引耳大神經解套術,來直接解除被壓迫之位置,減少神經的發炎腫脹,有機會取得不錯療效。對於緊繃的肌肉,也可以採用乾針療法來放鬆緊繃的胸鎖乳突肌,以降低日後再度壓迫耳大神經。對於腮腺與淋巴結發炎厲害的患者,則應轉介耳鼻喉科合併追蹤處理。


門診時段


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手肘反覆翻轉後麻痛的源頭: 淺談旋前圓肌症候群¬¬

 作者:徐幼鈞

柯小姐身為鹹酥雞店的老闆,每日勤奮地翻拍、裹粉、油炸與提送招牌餐點,
在如此重複無數次的前手臂翻轉多時後,她漸漸發現雙手前臂肌肉十分緊繃,輕微按壓就十分疼痛,同時手臂翻轉過程中會出現些許無力,甚至手指有些微麻刺感。她擔心自己是否有中風,便找醫師求治。

醫師檢查時於旋前圓肌、屈指肌有明顯肌痛點,手肘無法完全伸直,也無法順利做出手臂旋轉動作。以超音波檢查發現旋前圓肌有撕裂傷,而正中神經在經過旋前圓肌內也有發炎腫脹,敲擊會誘發手指麻,屬於典型「旋前圓肌症候群」。經討論後,給予超音波導引自體血小板血漿於旋前圓肌,同時做正中神經的解套治療,前臂的症狀遂漸次緩解並逐漸恢復力量!

手指掌測前三指麻刺感,除了腕隧道症候群、頸部神經根壓迫之外,還需要檢查整條正中神經是否有壓迫的地方,尤其是手肘內側的旋前圓肌發炎、拉傷,可能會直接壓迫正中神經,產生旋前圓肌症候群。症狀多半是前臂抓握無力、前臂痠痛、前臂到手指前三指感覺異常。相對於腕隧道症候群,旋前圓肌症候群並不會有半夜麻醒的表現。此症候群常發生在廚房工作者,例如洗盤子、端盤子、反覆甩鍋、起鍋的動作,有些病患則是因為網球、棒球運動拉傷肌肉導致正中神經在手肘被壓迫。

治療的第一步是相對休息、放鬆前臂肌肉,可以使用抑制性的貼紮 (圖左),或是滾筒按摩放鬆(圖右) ,配合適當的熱敷、電療和雷射治療,減少旋前圓肌腫脹去壓迫症狀神經。若症狀仍無法改善,可以給與超音波導引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直接修復旋前圓肌與被壓迫的神經。於前述整體性治療後,醫師建議合併徒手療程,進一步放鬆前臂、上臂到後背部連動的區域,減少反覆發作。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治療項目

1. 骨骼、肌肉、軟組織、神經超音波檢查與診斷

2.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

3. 疼痛治療

4. 神經解套注射、脊椎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

5. 增生療法、高濃度血小板萃取物(PRP)、玻尿酸注射、凍晶注射(PLT)、羊膜絨毛膜萃取物注射

6. 激痛點注射、乾針治療

7. 震波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肌能系貼紮術

8. 骨科復健、骨質疏鬆症診斷與治療

9. 小兒早療復健、小兒斜頸症、發展遲緩

10. 神經復健(含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


1.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of musculoskeletal system

2. Ultrasound-guidance intervention

3. Pain intervention

4. Nerve hydro-release therapy、Shoulder volume expansion therapy、

5. Prolotherapy、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Hyaluronic acid injection

6. Trigger point injection、Dry needle therapy

7. Shockwave、Kinesio taping

8.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9. Pediatric rehabilitation、Torticollis、Developmental delay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沒有打網球,也會網球肘

 作者 徐幼鈞

案例分享

王太太因左前臂痠痛、握力下降已困擾多年,接受各式治療包含局部貼布、按摩、肌肉伸展等均無太大進步。由於左手相對無力,無法單手拿超過1公斤物品,也許久無法做出扭毛巾的動作,遂前來求治。理學檢查發現頸部和周邊神經並無明顯壓迫症狀,左前臂伸肌群張力上升,觸診在肱骨外上髁會誘發疼痛,超音波檢查發現網球肘的肌腱有部分撕裂傷,肱橈關節有些許退化。在給予超音波導引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後,抓握力總算可以改善。

前臂酸痛、抓握力下降的病因有很多,除了可能是頸椎退化、臂神經叢壓迫、上臂的橈神經壓迫等神經的問題之外,需要檢查前手臂到手肘區域肌腱是否有受損。如果是手臂伸肌群無力,而造成工作和生活的不便,最常發生的就是肱骨外上髁炎,即是網球肘

此病症的學名是肱骨外上髁「炎」,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有發炎症狀,有部分會腫脹、局部發熱,大多數以肌腱病變、肌腱撕裂傷為主,甚至因為慢性肘關節穩定度下降,導致肱橈關節退化,連帶上臂後側、上背部、肩胛骨附近的肌肉都會代償性緊繃。

門診常見的網球肘族群是家庭主婦、需要反覆抓握動作的勞動者,反而真的有打網球的病患只有少數。輕微的肌腱撕裂傷可以利用局部熱療、電療減輕疼痛,並配合網球肘護具以及肌能系貼紮術(圖左),輔以局部按摩(圖右)來減少肌腱的反覆拉扯,造成發炎無法緩解。



若檢查有合併鈣化性肌腱炎,可考慮給與震波治療。於嚴重的肌腱撕裂傷則需要進一步評估肘關節的穩定度,並執行超音波導引之增生療法、自體血小板血漿、羊膜絨毛膜異體植入物等注射,幫助組織修復。由於此症狀多源自於日常生活,故所有的病患適度放鬆前臂肌肉(圖右),減少過度伸手腕的動作,方能長久遠離疼痛。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不會輸在起跑點:淺談口吃的及早治療

 作者 徐幼鈞

衛小弟在3歲的時候說話結結巴巴的,「臭奶呆」的狀況聽起來蠻可愛的,但直到5歲的時候仍然沒有改善,在幼兒園老師建議下前來檢查。醫師發現弟弟除了構音不標準外,起始字句容易延長、重複,例如請他說出自己的名字時,會回答:「ㄨㄨ我我叫衛小弟」,使用的語句也比較簡短、詞彙較為單一,故安排轉介專業的語言治療。

口吃是指說話過程中有斷斷續續、無法流暢完成語句的現象,從而造成個案益發緊張,甚至不喜歡開口說話。雖然每個人在2-3歲牙牙學語時,皆會發生說話不流暢的正常現象,但大多會隨著成長與外在訓練刺激而自然改善。倘若4-5歲仍然有口吃,則需要找復健科、小兒科、與耳鼻喉科等專科來確認狀況,並適時轉介語言治療。造成口吃的原因目前仍然未明,有研究指出與基因變異、家族遺傳相關,有家族史的小朋友有比較高的機會有口吃。它的主要特徵有重複、延長、停頓等現象,例如:
1. 重複:ㄨㄨㄨㄛˇ叫衛小弟。我我我….
2. 延長:大---家好。
3. 起始困難:第一個字等比較久。

除上述狀況外,有些小朋友還會過度緊張,導致臉部肌肉過度用力,伴隨不自然的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可能進而產生自卑感、社交畏縮的狀況。

治療的部分需要家長與小朋友一起配合,直接訓練小朋友本身說話的流暢度,可以打節拍、調整語速、運用音律訓練流利度、以及自我放鬆的訓練。間接的部分可以修正環境,讓家長不要強行指正口吃,跟小朋友說話時候放慢語速,讓小朋友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說完想表達的話,並且建立良好溝通模式。大部分的小朋友經過妥善的治療訓練後,有機會在學齡前改善症狀,建立自信。


門診時段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長者健康的隱形殺手骨鬆

 作者 徐幼鈞

骨質疏鬆症乃是種隱性疾病,它本身並不會造成疼痛,直到因為摔倒或撞傷後,出現胸椎腰椎處壓迫性骨折、髖骨股骨頸骨折、抑或跌倒時撐地而產生的橈骨骨折(Colles’fracture)而大痛,手腕無法彎曲、翻轉,才會被注意到,故被稱為隱性殺手。較嚴重的骨鬆症患者,則會出現低衝擊性骨折的狀況,比如單純起身轉位就發生。

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掃描為目前國際公認的檢測標準,一般於醫院執行腰椎和股骨頸部測定,多半需自費。學理上以T分數的方式衡量病人與35 歲年輕健康女性骨密度值的差異(圖一)。正常人的T值是大於-1,骨質稀少症是-1到-2.5之間,低於-2.5就是骨鬆,小於-3.0稱為嚴重骨鬆。



一旦具備骨鬆診斷,且合併腰與髖關節一處的骨折,便符合台灣骨鬆藥物的健保給付。除使用骨鬆藥物外,建議需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3(至少800-1000 IU)和鈣片(一般約1000-1200mg),才能避免指數持續下探。至於一般熟知的膠原蛋白與軟骨素,乃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對於骨質疏鬆則沒有直接助益。如果患者很不巧的沒有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應考慮自費骨鬆藥物治療。

骨折除了以藥物止痛外,本身要依程度評估是否手術轉介,或者以硬式背架固定、石膏固定,並於穩定後漸進性增加運動訓練,減少再次因跌倒而發生骨折。運動的建議以低強度運動為主,例如於具有緩衝效果的路面走路30-45分鐘,每週執行三次;輕度的腹肌與背肌訓練(負重少於10磅)。居家運動可以利用正坐與起身站立的動作(圖二)練習臀肌,於慢性期斟酌進行物理治療或器械式彼拉提斯運動,進行運動強化、核心穩定,同時強化腰臀部、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與減緩骨密度惡化,同時更可以改善體適能,達到健康老化的效果。




門診時段


足型問題導致的前足痛

 作者:徐幼鈞

張小姐之前有輕度扁平足,有一次採空前足蹬地後,前足開始隱隱作痛。又由於走路時會避免前足著地,她的下肢到腰部也酸痛起來,輾轉前來求診。理學檢查發現內側足弓些微塌陷,前足橫弓明顯塌陷,超音波檢查看到第三、四蹠骨位置有肌腱發炎、滑囊炎,經骨震波治療合併一對一的足部矯正徒手治療,前足痛才慢慢緩解。

前足痛是扁平足或高弓族常見的合併症狀之一,病患可能因為先天的足型問題、體重增加、久站、穿高跟鞋、窄楦頭的鞋子或足部外傷,導致前足受壓增加,產生肌腱炎、滑囊炎、脂肪墊發炎等問題,往往讓病患疼痛而寸步難行。

常見的扁平足是軟性扁平足,是指非站立時有足弓,但站立受壓時因為足弓支撐不足,就變成扁平足。扁平足造成的內側縱弓無力使舟狀骨下沉、跟骨外翻(圖一),會合併後脛肌肌腱發炎,而橫弓無力會使腳趾外擴、拇指外翻,於蹠骨區容易有腳趾肌腱發炎與滑囊炎,故合適的鞋墊是治療扁平足的首選。其餘當依病患出現的症狀,可以使用熱療、電療,若效果不彰,則震波與高能量雷射直接針對肌腱炎和滑囊炎減少發炎。



足弓塌陷的狀況,於急性期可以使用肌能系貼紮術來穩定,鍛鍊足底肌肉仍為根本方法。常用的方式是練習抓地(圖二)、腳趾猜拳,前者是將足跟固定於毛巾一端,腳趾彎曲抓住毛巾,若不想抓毛巾,替代的方式可以練習用腳趾從地板夾起零錢。



非常僵硬緊繃的足部,可以採用徒手矯正來治療,也可以考量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精準地對肌腱炎進行注射和修復。對於已經出現明顯關節發炎、積水與滑膜炎者,可先予以類固醇注射來緩解疼痛。由於症狀很多元,若有拇趾外翻、足跟外翻、前足寬、前足痛、舟狀骨下沉等症狀,皆需要來找醫師評估,並穿戴合適的鞋墊。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