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雪上加霜的肩手症候群

作者:徐幼鈞

腦中風對於病人和家屬都是一大精神壓力!倘若是半邊輕癱,病友只需輕度輔助照顧,可自行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但若屬於較嚴重的半邊癱瘓、或合併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吞嚥困難等,都會加重家屬照顧的困難度,也會使復健的進步幅度減緩。

中風側可能有感覺異常的現象,但若手部與肩膀出現疼痛與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應當注意是否存有肩手症候群(shoulder hand syndrome)。若能及早處理,可以大大降低因為疼痛而拒絕復健的狀況,以免錯過中風後的復健黃金期。

案例討論


王老先生於兩個月前發生腦中風,目前右側上下肢無力,在治療師的訓練下練習抬肩、站立和行走。有一天他的右側肩膀和手部出現腫脹疼痛,手背溫熱紅腫,一動就痛。所以王老先生拒絕他人碰觸右手,漸漸地肩關節和腕關節的活動角度減少,家屬深覺困擾,趕忙詢問主治醫師。

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診斷是肩手症候群,除給予適量地口服消炎止痛藥之外,輔助執行超音波導引肩胛上神經阻斷術(圖一),給予適量消炎與麻醉藥物,病人的症狀緩解,又能開始重新積極復健。




肩手症候群是源自於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化,使肩部和手部產生神經痛的表現,但卻無實質的周邊神經損傷。它容易發生在半邊偏癱的病人,症狀有皮膚表面泛紅,肩膀和手部腫脹、疼痛等,治療上可給予電療、冷熱交替浴和口服消炎止痛藥,同時要慢慢加強被動式關節活動。

若因劇烈疼痛無法配合復健,給予肩胛上神經或星狀神經節阻斷術,皆可減少肩部疼痛與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有助於病患持續復健以維持關節活動度。此類神經阻斷術以往須於X光定位下執行,軟組織超音波的進步讓我們對於個別的神經位置與相對應的疾病有進一步的了解,並大幅度提高精確性與執行的便利性,對病友來說可謂一大福音。


門診時段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腕隧道症候群_正中神經夾擠症

 作者:徐幼鈞

腕隧道症候群常見於女性,有一半的人雙手都有症狀,其中以慣用手,或是病患有反覆手腕動作、使用震動機器的那一手比較嚴重。有些慢性疾病患者也相對容易合併腕隧道症候群,例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類風溼性關節炎、肥胖、痛風等,也相對自發性腕隧道症候群(idiopathic) 更困難治癒,容易反覆發作。

黃小姐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近兩個月感到右手食指和中指有麻刺感,有時會覺得木木的,手指尖的感覺變得遲鈍,抓握力和手指靈活度並不受影響。最近黃小姐覺得麻刺感發生的頻率增加,數次夜晚會被麻醒,甩手一下可以減輕(flick sign),白天使用滑鼠和騎摩托車皆會誘發麻刺感,因為擔心有神經或其他毛病,遂來復健科求治。

理學檢查發現雙手腕屈曲、手背相碰30秒(phalen test)內可以誘發麻刺感。神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正中神經有明顯腫脹(圖一),附近並無明顯沾黏或發炎現象。




經討論後,給予超音波導引正中神經解套治療(圖二)數次後,病人的麻刺感幾乎消失!




腕隧道症候群的典型表現是橈側三指半麻痛,魚際肌的感覺正常,嚴重者會產生魚際肌萎縮。腕隧道症候群也是常見的一種職業傷害,故治療的第一步是相對休息、給予護具、減少反覆手腕動作和震動。物理治療儀器可以考慮蠟療、電療、雷射治療,以改善正中神經附近的肌腱腫脹,減少神經受壓迫。

若症狀仍無法改善,神經肌肉電學檢查發現正中神經病變是中重度,表示已有明顯神經損傷,嚴重影響下游支配的肌肉,可以給與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治療或是高濃度血漿注射治療,直接讓正中神經「減壓並修復」,減少持續壓迫、缺氧而導致神經損傷。

若上述治療皆無法完全改善,醫師需評估是否有其他合併的疾病,例如頸椎神經壓迫、肌筋膜疼痛症、周邊神經病變等,甚至需要轉介手外科進行腕隧道手術減壓。


門診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