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咳嗽咳到前鉅肌撕裂傷

 作者 徐幼鈞

戴女士年初因為搭飛機,密閉空間之下被傳染感冒。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但反覆劇烈咳嗽數週後,她咳到左胸壁疼痛。讓戴女士即使咳嗽改善後,因為左胸疼痛反而無法深呼吸、稍微翻身與軀幹伸展均會明顯痠痛,導致睡眠中斷,連白天的專注力都受到影響。

胸腔科醫師檢查無明顯肺炎與外傷所致的骨折,但仍有明顯壓痛與牽拉疼痛,便轉來復健科求治。醫師觸診發現左胸外側接近腋下區十分疼痛,範圍是第三肋骨到第六肋骨,超音波檢查可見到前鉅肌肌肉連接在肋骨表面有撕裂傷(圖一),經討論後,給予復健儀器治療合併適量口服止痛藥,搭配高能量雷射治療患處,終於能正常深呼吸。



自從新冠病毒流感化之後,感冒後劇烈咳嗽的案例很多,從而有胸口與胸壁疼痛的狀況不在少數。臨床上,因呼吸輔助肌群的劇烈收縮,容易出現拉傷甚至撕裂傷,故軀幹處許多肌肉需要仔細鑑別,其中包含了胸大肌、胸小肌、前鉅肌、腹直肌、腹外內斜肌等。由於這些肌肉與肋骨表面有相對應的直接附著處,有機會因為劇烈咳嗽而受傷。

治療上,一般在給予熱療、電療、低能量雷射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即可緩解。但若有明顯撕裂傷,則需要考量高能量雷射治療,或是超音波導引增生注射治療,來直接修復肌肉。若疼痛劇烈,亦可以針對附近的周邊神經進行阻斷術,比如肋間肌劇烈發炎時,可以進行肋間神經阻斷術;而前鉅肌的疼痛,則可以考慮針對長胸神經進行治療。

若是因為一段時間的疼痛,導致胸廓活動度下降,存有總是吸不到氣、容易喘、精神不濟的現象,則建議合併徒手治療,藉由姿態矯正、胸廓筋膜放鬆,心肺功能鍛鍊來增加肺活量。也建議病患考慮器械式彼拉提斯,強化前鉅肌、擴背肌等肌肉,更能維持上述治療後的效果喔!


門診時段

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肩膀側抬痛難耐:肩峰下滑囊炎

 作者 徐幼鈞

陳先生熱愛健身,然而近來注意到右肩前舉和側抬會產生疼痛,除了無法做伏地挺身,脫衣的動作也會誘發症狀。他很警覺地前來尋求診療,醫師發現陳先生在側抬60到120度時疼痛最為明顯,超過120度後疼痛反而減少(圖一),且肩峰下有局部的明顯壓痛表現,屬於肩夾擠表現。



以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肩峰下滑囊有發炎增厚,動態檢查時也有肩夾擠。此外,他的胸肌也因為代償性出力而緊繃痠痛。在數次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於滑囊與肌腱後,利用減少肩峰下的摩擦來直接降低發炎和疼痛。同時以徒手治療放鬆周邊肌肉,並間歇性鍛鍊旋轉肌,遂能整體性的改善狀況。

滑囊是一種結締組織,主要功能是潤滑、緩衝與減少相鄰構造間的摩擦。肩峰下滑囊位於肩峰下、旋轉肌袖之上的位置,與肩膀的外展動作息息相關。

肩峰下滑囊炎的疼痛可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的症狀常是劇烈疼痛,幾乎無法側抬肩膀,也常痛到睡不著;慢性滑囊炎則與長期反覆抬手動作有關,常見於家庭主婦、棒球、羽球、勞動者、健身者,症狀相對溫和,但在側抬60到120度最疼痛。由於症狀難以和嵴上肌斷裂、早期之五十肩明確地區分,以軟組織超音波來幫助鑑別診斷可謂相當重要

急性期若發炎明顯,可施打少量類固醇來減少劇痛。慢性期若無明顯發炎,需要仔細檢查有合併無嵴上肌撕裂傷,需同時治療才能徹底改善疼痛,此時增生療法或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 (PRP) 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對於合併周邊肌肉代償性緊繃發炎的狀況,亦可考慮以震波治療來放鬆胸大肌、胸小肌、提肩胛肌、上斜方肌等肌群,並配合徒手運動治療,加強下斜方肌和前鉅肌的訓練,例如壺鈴划船、滑輪下拉等動作,讓病患減少因肩峰下空間變窄,而反覆摩擦發炎的問題。

門診時段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腳麻且容易踢到東西,淺談總腓神經病變

 作者 徐幼鈞

腳麻的原因有很多,舉凡下肢的神經受到壓迫、刺激、發炎,都能誘發症狀,易被粗淺歸屬到坐骨神經痛。其實我們可以根據麻痛的範圍、有無合併相關的肌肉無力、感覺異常來幫助定位。腳麻合併垂足除了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症候群之外,總腓神經病變會是需要留意的問題。

案例分享

陳小姐近來注意到左側小腿外側麻痛,範圍延伸到足背,有時候左腳感覺沉重,走路容易踢到東西。雖經牽引等適當治療,症狀卻無緩解。剛好鄰居在開完骨盆腔手術後,也出現類似症狀,遂相約一起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她們在膝蓋後外側有明顯壓痛,尤其在腓骨頭後側進行刺激時會誘發麻痛,超音波檢查可見總腓神經發炎(圖1),經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治療,症狀快速改善。



總腓神經是源自於坐骨神經,坐骨神經從後臀部往大腿延伸時,分支成脛神經、總腓神經,其中以總腓神經是下肢神經中最容易被壓迫的神經。骨盆腔手術時,因為擺位的腳架容易直接壓迫神經,故也容易短暫垂足與外側小腿麻痛、感覺異常,醫師可用超音波來進行周邊神經的掃描,來辨識是否為總腓神經病變,並可視情況合併神經肌肉電學檢查來進行輕、中、重度的傷害分級。

輕度總腓神經病變的病人可以利用熱療、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讓膝蓋小腿的肌肉放鬆、減少神經壓迫。中度以上的神經病變考慮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治療,直接給予總腓神經葡萄糖水、B12、自體血小板血漿等治療,讓神經直接滋養、修復,並減少神經附近的筋膜沾黏。

若上述的治療不彰,且肌肉神經電學檢查是重度,合併明顯垂足,要安排磁振造影檢查是否存有脊髓內病灶的壓迫,垂足的部分需要穿戴足踝副木,減少因為垂足而絆倒,也要安排一對一的神經復健,喚醒萎縮的肌肉、減少代償性步態。

門診時段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並非開刀完就沒事,淺談鎖骨上神經夾擠症

 作者 徐幼鈞

陳先生去年因為車禍事故,左側鎖骨骨折而進行手術固定。鋼板放置的傷口癒合後,疼痛雖大幅緩解但也注意到周遭的皮膚有麻麻的感覺,輕敲甚至會有電到的感覺,輕輕觸摸鎖骨表面也有不適感。由於此症狀已持續近一年,好奇下前來就診。

醫師在理學檢查時發現左邊肩膀活動角度些微受限,無法側抬至極限角度,觸診發現骨折處已無壓痛點,但上述異常的神經學表現仍然存在。以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看到骨折處與鋼板附近的鎖骨上神經有腫脹發炎的現象,並會誘發電流感(圖)。陳先生經建議後,採用雷射治療與合併鎖骨上神經的解套注射治療,皮膚的異常感覺和症狀得以緩解。



鎖骨上神經是非常細小的神經,與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頸橫神經共圖隸屬於頸神經叢的分支。雖然鎖骨上神經是感覺神經,若有發炎,主要是鎖骨到前胸處的感覺異常,並不會造成動作無力,但由於患者可能會感受到鎖骨到前胸緊繃、肩膀活動受限、局部麻木而不敢出力,所以對於喜歡運動、重量訓練的人,可以是一件很困擾的問題。

因手術切開的傷口、放置鋼板時的壓迫,乃至疤痕組織生成而擠壓到鎖骨上神經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鎖骨上神經夾擠症。一般術後幾個月後會慢慢恢復,或者如果鋼板在骨折穩定後移除,均可以改善症狀。倘若仍然持續有鎖骨上的電流感,則需進行超音波檢查,並給予治療。儀器治療的部分可以使用淺層筋膜放鬆的治療,如經皮電刺激、熱療和雷射治療。對於困難治療的患者,則需要安排多次的超音波導引鎖骨上神經解套治療

醫師建議鎖骨骨折後,無論有無手術固定,在進入穩定期後皆可安排徒手治療來維持肩關節活動角度,避免組織沾黏。此外,彼拉提斯運動治療也是很適合,幫助強化肩胛骨附近的肌肉。

門診時段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2023/05/18-19 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工作坊

徐醫師今年很榮幸擔任手腕到手指關節的講師😍😍😍 
講解的內容是手腕肌腱、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腕隧道、手指韌帶、板機指。

額外徐醫師也有進修肩膀、手肘、手腕手指、髖、膝、踝關節的病灶結構,
有任何上述關節的肌腱韌帶問題,都能來診所找醫師檢查,
再討論治療方式喔🤩🤩🤩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臀部與後大腿的麻痛,淺談後側股皮神經損傷

 作者:徐幼鈞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長時間的久坐追劇等活動也可以造成許多問題。以臀部區域為例,造成疼痛的因素可以是腰椎神經根壓迫造成的轉移痛、薦髂關節炎、或梨狀肌症候群。而喜好重訓或衝刺型活動者,則需要評估是否臀肌拉傷、膕旁肌肌腱發炎。另也可能因為重訓時的坐姿,造成坐骨粗隆附近單點施壓過大,而出現後側股皮神經損傷。

後側股皮神經源自於坐骨神經,它從坐骨粗隆旁開始分支,繞過膕旁肌肌腱後繼續往遠端分布。(圖1)此神經漸漸移到皮膚淺層,來支配臀部下緣、大腿後側的感覺輸入。因此,大腿後側的疼痛有時會合併後側股皮神經的夾擠,需要詳細的問診和理學檢查鎖定可能的原因,配合精準的觸診與超音波檢查,才能周全地予以治療。



以戴太太為例,某次搬重物後發現右側屁股到大腿後側疼痛,無法久坐在椅子上,有時候似乎有麻電的感受,輾轉前來求治。醫師觸診腰椎、薦髂關節、梨狀肌並無明顯疼痛,但在接近坐骨區域則疼痛明顯。疼痛有延續坐骨神經的走向直到大腿後側,超音波檢查發現坐骨神經腫脹發炎外,坐骨粗隆上的膕旁肌肌腱也併有發炎,合併肌腱表淺處的後側股皮神經腫脹。採取高能量雷射治療和後側股皮神經、坐骨神經的神經解套術,她終於能舒服地坐下。

至於肌肉拉傷的處理,由於膕旁肌位於坐骨到大腿後側,在久坐族或曾有拉傷病史的人容易緊繃和痠痛,久而久之容易壓迫周遭的神經。故治療以臀部肌肉和膕旁肌的放鬆為主,可先使用熱療、電療、雷射治療、伸展運動治療等方式,更進一步可以採取震波治療,更有效率的減少膕旁肌緊繃,減少發炎、疼痛。發炎克服後,接著需要給予核心肌群的鍛鍊,來減少膕旁肌代償性的緊繃,才能維持長久療效與避免再度受傷。

門診時段


個人簡歷


學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醫學士(2008-2015)
⚫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2020)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2020_至今)
⚫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2022/02_至今)
⚫冠新復健科診所兼任主治醫師(2020_至今)
⚫國防醫學院復健科臨床教師(2019-2020)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會員/工作坊講師(2020_至今)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octor of Medicine (2008-2015)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aipei Veteran General Hospital, Taipei, Taiwan (2020)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Bei-Hu Branch (2020_Now)
⚫Dean of Star Rehab Clinic (2022/02_Now)
⚫ Associate Faculty of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Workshop in Taiwan (2020_Now)

學會會員


⚫ 台灣疼痛醫學會(疼醫會證字第01350號)
⚫ 疼痛專科醫師(疼專醫字第697號)
⚫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會員(225號)
⚫ 台灣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醫學會會員(172號)
⚫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會員(中超證字第10708號) 
⚫ 台灣復健醫學會會員(復專醫字1283號)
⚫ 美國肌肉骨骼超音波專業認證(Registered in Musculoskeletal® sonography: 253351)
⚫ 國際認證肌能系貼紮術操作師(Certified Kinesio Taping Practitioner) 
⚫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專業醫師(專醫證號 eMS464) 
⚫ 超音波介入性疼痛治療專業認證 (CIPS 240)


⚫ Taiwan Pain Society (01350)
⚫ Taiwan Pain Medicine Specialist (697)
⚫ Taiwan Association of Prolo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225)
⚫ Taiwan Society of Neuro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172)
⚫ Taiwan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10708)  
⚫ Taiwan Academy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283)
⚫ Registered in Musculoskeletal® sonography: 253351
⚫ Certified Kinesio Taping Practitioner
⚫ Certified Interventional Pain Sonologist (CIPS 240)

專業證照



國際認證肌能系貼紮術操作師證書


超音波專業醫師




疼痛專科醫師(疼專醫字第6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