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幼鈞
張先生喜歡打籃球,有一次跳躍投籃落地後,發現右膝外側隱隱作痛,比賽結束後發現膝蓋無法彎曲到底,膝蓋從伸直到微彎曲的過程有時候會突然無力,因為擔心影響籃球運動而來就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外側半月板和膕腓韌帶(如圖)皆有損傷,也合併十字韌帶扭傷。經超音波導引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上述患部後,並搭配徒手運動治療,疼痛與角度受限的情況慢慢改善。
膝蓋後外角是很重要的膝蓋穩定結構,卻很常被忽略。此區域的作用是防止過度的膝內翻、脛骨外旋、脛骨後外側移位,主要用來維持穩定結構包含外側副韌帶、前外側韌帶、膕肌肌腱與膕腓韌帶等,次要的穩定結構是外側半月板、關節囊、周邊的腓腸肌和股二頭肌等肌肉群。一旦病患運動傷害或其他外力撞擊導致膝蓋外側疼痛,尤其在腓骨頭周邊最痛,都需要額外檢查膝蓋後外角的結構。
脛外轉後伸測試(ER recurvatum test)可判斷患側有無增加脛骨後移和外旋,作法是膝蓋伸直放在床面,抓起兩側大腳趾離開床面,觀察脛骨後移和外旋的角度差異,角度大的膝蓋則疑似有膝蓋後外角損傷。此區受傷常常合併十字韌帶撕裂傷,需要慎重檢測。
急性期的治療可以採用熱療、電療、雷射治療,合併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同時可以搭配護膝和貼紮治療來維持穩定與避免肌肉不當代償性出力。慢性期的患者需要考慮以高濃度葡萄糖水增生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PRP)、羊膜絨毛膜異體植入物等,藉由導引注射在受傷之結構,並且給予數次的追蹤與持續治療。
對於代償性緊繃的肌肉群,震波治療亦頗有療效。接續可以接受徒手運動治療,並適當強化股二頭肌、腓腸肌、臀部肌肉等,幫助穩定膝關節外側,避免再次受傷。
文章連結 膝蓋後外角損傷 重要穩定結構勿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