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幼鈞
董小妹是三歲半的小朋友,就讀幼兒園小班,在團體大肌肉活動的過程中發現雙腳跳膝蓋彎曲幅度太小,無法單腳站立超過一秒,跑步姿勢不協調,在老師反映下,由家長帶來復健科評估。
醫師檢查發現妹妹髖關節活動角度正常,X光並無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現象。右腳單腳站立達3秒,但左腳無法單腳站。她可以雙腳跳,但若連續跳3下以上,容易因為膝蓋彎曲角度不足而向後傾倒,左下肢腳踝有少許張力,偶爾會踮腳尖走路,屬於粗大動作發展遲緩。其它測試上,妹妹可以使用鉛筆畫圓形和直線,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已有今天、明天的時間概念,空間辨識上可以說出玩具在桌上的相對位置,表示精細動作和語言在正常範圍。
醫師協助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排除因為腦部結構問題,同時安排兒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著重大肌肉運動訓練和感覺統合的平衡覺訓練。並衛教家長在家訓練金雞獨立、企鵝走路(圖一)。前者增加單腳肌力,後者可以加強小腿伸展,減少墊腳尖走路。
由於動作的產生從感覺輸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接收和整合,到運動輸出,每個部分都很重要。感覺輸入可以分成本體感覺、視覺、前庭覺,排除視覺障礙後,藉由不同質地觸感的感覺回饋 (站立在硬地板或是軟墊等不同質地),各種動作中的重心改變(站立、跑步、跳躍),可用來訓練身體本體感覺和前庭覺。
如果只是單純平衡協調能力有問題的小朋友,皆能慢慢強化小朋友的動作品質,追上該年紀需要的單腳跳、平衡木行走等表現。居家運動也需要家長的幫助,一起鍛鍊小朋友,練習如下:
1. 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培養小朋友的專注力與指令的辨識能力,在「木頭人」的時候,也要維持平衡。
2. 上下階梯:肌力比較弱的腳先上階梯,肌力強的腳先下階梯,多訓練弱腳的支撐。(圖二)
自由時報 居家訓練小兒平衡 防範發展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