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小兒平衡訓練重要性

 作者 徐幼鈞

董小妹是三歲半的小朋友,就讀幼兒園小班,在團體大肌肉活動的過程中發現雙腳跳膝蓋彎曲幅度太小,無法單腳站立超過一秒,跑步姿勢不協調,在老師反映下,由家長帶來復健科評估。

醫師檢查發現妹妹髖關節活動角度正常,X光並無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現象。右腳單腳站立達3秒,但左腳無法單腳站。她可以雙腳跳,但若連續跳3下以上,容易因為膝蓋彎曲角度不足而向後傾倒,左下肢腳踝有少許張力,偶爾會踮腳尖走路,屬於粗大動作發展遲緩。其它測試上,妹妹可以使用鉛筆畫圓形和直線,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已有今天、明天的時間概念,空間辨識上可以說出玩具在桌上的相對位置,表示精細動作和語言在正常範圍。

醫師協助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排除因為腦部結構問題,同時安排兒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著重大肌肉運動訓練和感覺統合的平衡覺訓練。並衛教家長在家訓練金雞獨立、企鵝走路(圖一)。前者增加單腳肌力,後者可以加強小腿伸展,減少墊腳尖走路。



由於動作的產生從感覺輸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接收和整合,到運動輸出,每個部分都很重要。感覺輸入可以分成本體感覺、視覺、前庭覺,排除視覺障礙後,藉由不同質地觸感的感覺回饋 (站立在硬地板或是軟墊等不同質地),各種動作中的重心改變(站立、跑步、跳躍),可用來訓練身體本體感覺和前庭覺。

如果只是單純平衡協調能力有問題的小朋友,皆能慢慢強化小朋友的動作品質,追上該年紀需要的單腳跳、平衡木行走等表現。居家運動也需要家長的幫助,一起鍛鍊小朋友,練習如下:

1. 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培養小朋友的專注力與指令的辨識能力,在「木頭人」的時候,也要維持平衡。
2. 上下階梯:肌力比較弱的腳先上階梯,肌力強的腳先下階梯,多訓練弱腳的支撐。(圖二)



門診時段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關節深處的異物感: 淺談跗骨竇症候群

 作者 徐幼鈞

個案分享

王太太平時有跑步習慣,有一次右腳扭傷後,發覺跑步時右腳踝內外側容易復發疼痛,而且平地走路時總是覺得關節深處存有異物感,腳踝角度也無法彎曲到底。由於很擔心是否有後遺症存留,遂來尋求檢查與治療。醫師於理學檢查時發現右腳背屈角度明顯減少(圖1),以超音波檢查時除了看到右側前距腓韌帶撕裂傷外,在外側關節內的跗骨竇區域有積水,且於跗骨竇此處有壓痛感,經討論後,執行超音波導引下的積水抽吸治療,合併適宜的韌帶與關節內玻尿酸暨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修復治療,王太太終能放心與順利準備日後的半馬比賽。



跗骨竇症候群雖然很少聽過,但其實很常有症狀發生。跗骨竇(sinus tarsi)位在外側距下關節,於關節出現發炎與韌帶撕裂傷時,容易出現積水並造成疼痛。除了承重時疼痛容易誘發外,以衝刺、跳躍最為不適,水量多時甚至影響關節角度。跗骨竇症候群鮮少單獨出現,通常合併之前有腳踝扭傷病史,檢查下往往可以找到內、外側韌帶有撕裂傷、腳踝穩定度下降,又因為穩定度下降而增加腳踝慢性發炎的機會,後續也容易合併早發性的踝關節退化,可謂骨牌效應。

傳統治療的部分可以局部採取熱療、電療、雷射治療來減少疼痛,若有跗骨竇積水,及早的抽水可以快速改善卡住的感覺。但若已經是慢性發炎的表現,單純抽水有可能需反覆執行,故可以評估是否執行增生治療、玻尿酸治療、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注射治療,來減少關節發炎,刺激韌帶修復,改善腳踝穩定度。另外應當輔以運動訓練,來強化單腳站立平衡,強化腓長肌與腓短肌,減少腳踝過度外翻,避免跗骨竇容易受到擠壓而發炎。


門診時段


2025年2月16日 肌肉骨骼超音波 中醫應用工作坊

感謝王凱平醫師的邀請,也感謝BenQ給我們舒適的場地,我很榮幸擔任「肌肉骨骼超音波 中醫應用工作坊」的助教,今天的講題是腰椎和髖關節,徐醫師還查一下相關穴道的位置,方便中醫師學員們更快速學習對應的解剖構造,也分享一些治療的手法與臨床的應用。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結實但也會受傷的組織: 淺談胸大肌撕裂傷

 作者 徐幼鈞

胸大肌有數個分支,由肱骨大結節的肌腱附著點,往內側軀幹分別附著於鎖骨、胸骨、肋骨,往往是重量訓練會著重強化的肌肉(圖一)。它與肩膀的內收、前舉的動作有關,也會影響肩關節的活動角度。若胸大肌太緊繃、或運動過度與外傷導致有撕裂傷,可能導致病患抬手疼痛、無力,甚至呼吸疼痛、胸廓活動度下降等情況。



以莊小弟為例,他在握推訓練時,發現胸肌隱隱作痛,無法順利完成動作。於胸肌伸展時也發現異常緊繃。前來就診時,在超音波檢查下可見鎖骨區的胸大肌有輕微的撕裂傷。醫師建議莊小弟暫停胸肌的重訓至少三週,接著柔和的進行伸展,同時配合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與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注射,有機會加速恢復,盡早回歸重量訓練。

此外,若因長時間工作於電腦前,導致肩膀內旋、胸肌緊縮、肩胛骨外展、而背部肌群無力,慢慢地會產生肩關節夾擠,容易同時合併肌腱發炎、滑囊炎,也可能產生後續的肌腱撕裂傷。為了減少上述的狀況,建議大家可以每40-50分鐘起身活動,深吸氣讓胸廓擴張以維持胸廓活動度。適度的抬頭挺胸、夾背,減少肩關節內旋。復健儀器治療上,可以選用適度的熱敷、電療與雷射來治療。對於過度緊繃的肌肉,適當深度的震波治療也很有療效。另外建議配合徒手治療,調整肩關節、肩胛骨的位置,來完整改善疼痛。

居家可以訓練肩胛骨附近的肌肉,減少肩膀內旋,以彈力帶為例,兩手抓住彈力帶與肩同寬,手肘彎曲90度,固定一邊手肘,另一邊做出外轉伸展動作,病患要感受到肩胛骨往內夾,才能強化肩胛骨內收肌群,減少肩胛骨外展和肩膀內旋的狀況(圖二)。



若要以按摩球進行的深層肌肉按摩術(圖三),力道須適中而非越痛越好,以免造成軟組織損傷。


門診時段

文章連結




     
       






























































門診時段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如何改善孩童注意力不集中

 作者 徐幼鈞

5歲的陳小弟因為上課不專心,容易四處走動,大聲唱歌干擾同學上課,被老師提醒多次後,被媽媽帶來診所評估。醫師診察發現陳小弟可以執行丟接球,但容易沒耐心,可以坐著畫出人物特徵、寫名字,但是容易被診間的東西吸引,忍不住碰觸額外的物品,看診過程中不斷打斷媽媽與醫師的談話,想要搶答或是離開椅子摸索環境。以上這些表現,既有注意力不集中,也有衝動控制的問題,需要接受物理、職能、語言和心理治療。

並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童都符合過動症的診斷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即是ADHD。ADHD是因為腦部多個區域連結功能異常,造成孩童不專心、衝動、情緒和動作的控制不佳,更進一步影響人際互動、課業學習。要診斷ADHD,醫師需要觀察孩童是否有不專心、衝動的症狀,並且相對同年齡兒童嚴重且時間長達6個月以上,所以學齡前的孩童較少被診斷過動症,反而小學以上的孩童較容易符合過動症。

典型的注意力不足症狀有遊戲過程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無法順利完成學校功課、容易被外在事物干擾等,而典型過動症狀是課程中常離席、話很多或習慣插嘴對話、無法乖乖排隊等待、會干擾他人遊戲等,如果有上述表現,可以提早帶孩童來復健科門診檢查,並安排早療聯合評估,以利後續治療。

治療的部分除了藥物之外,可以選擇提升專注力的訓練,幫助孩童改善不專心的問題,範例如下:
1. 記憶遊戲:翻卡牌找出相同的圖案
2. 大家來找碴:觀察兩張圖,找出不同的5個位置
3. 找出關鍵人或物:找出圖畫中的ABC人物在哪裡
4. 戶外運動、音樂、繪畫活動,提升動靜態的專注力
如果是居家親子互動遊戲,可以考慮「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舉手、舉腳、踏地等動作,或是丟接球,訓練專注力的同時也能訓練手眼協調,增加親子互動。

門診時段